理想汽车近五年年报分析-理想汽车近五年年报

tamoadmin 0
  1. 理想汽车回应“被列入预摘牌名单”,这对该平台有哪些影响?
  2. 造车,富士康是认真的?
  3. 雷军,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间造车?

知乎、理想等17家公司再被SEC列入“预摘牌”名单

 知乎、理想等17家公司再被SEC列入“预摘牌”名单,如果“确定摘牌名单”中的公司没有提交或提交的文件不符合 SEC 要求,它们将会在披露2023年年报后(2024 年初) 面临立即退市。知乎、理想等17家公司再被SEC列入“预摘牌”名单。

知乎、理想等17家公司再被SEC列入“预摘牌”名单1

 当地时间4月21日,美国证劵交易委员会(SEC)再将理想汽车、百世集团和贝壳等公司加入“预摘牌”名单,这是自3月以来第五批被纳入名单的中概股公司。

理想汽车近五年年报分析-理想汽车近五年年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具体名单为:知乎、诺华家具、LOVARRA、万春 药业、瑞幸咖啡、极光、Scientific Energy、中国食品、Value Exchange International、泽尔西西医疗集团、Entrepreneur Universe Bright Group、中比能源、中网载线、尚乘国际、百世集团、理想汽车和贝壳。

 SEC声称,上述17家公司提交申辩的截止时间为当地时间5月12日。

 根据SEC此前公布的《外国公司问责法》,被列入“确定摘牌名单”的公司需要在(自披露第一份年报开始计算、且2021年当做第一年)三年内提交SEC需要的文件。如果“确定摘牌名单”中的公司没有提交或提交的文件不符合SEC要求,理论上将会在披露2023年年报后(2024年初)面临立即退市。

 此外,由于申辩日期截止,富途控股、Nocera、爱奇艺、百度和凯信远达医药已从“预摘牌名单”进入“确定摘牌名单”。这五家公司是第三批被纳入名单的中概股。

 去年12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出台新规,要求在美国证券***上市的中国公司应披露其所有权结构和审计细节,即使信息是来自相关外国司法辖区;该规则被认为是响应美国国会于2020年12月通过的《外国公司问责法》。

 外交部对此表示,美方的有关做法是对中国企业政治打压的又一个具体行动,也是美方打压遏制中国发展的又一个具体表现。我们对此表示坚决反对。中方始终认为,在资本市场高度全球化的今天,有关各方开诚布公地就加强跨境监管合作、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等议题,加强对话与合作,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

 将证券监管政治化,损人害己,将使美国投资者失去投资许多世界上增长最快公司的机会,也将使美国专业服务机构失去许多业务机会。美方应认清形势,为外国企业在美投资经营提供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环境,而不是设置重重障碍。中方将***取必要措施,维护自身正当合法权益。

 在今年3月中旬举行的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专题会议上,金融委强调,关于中概股,目前中美双方监管机构保持了良好沟通,已取得积极进展,正在致力于形成具体合作方案。中国***继续支持各类企业到境外上市。

知乎、理想等17家公司再被SEC列入“预摘牌”名单2

 周四美国证劵交易委员会(SEC)再度将17家中概股公司加入“预摘牌”名单。这是 3 月以来第五批被纳入“预摘牌”名单的中概股公司。

 HFCAA 表示,如果一家公司因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连续三年无法对其进行适当审计,则该公司将从美国***退市。如果“确定摘牌名单”中的公司没有提交或提交的文件不符合 SEC 要求,它们将会在披露2023年年报后(2024 年初) 面临立即退市。

 新加入“预摘牌”的中概股具体名单包括:知乎、诺华家具、LOVARRA、万春医药、瑞幸咖啡、极光、科学能源、中国食品控股、Value Exchange International,Inc、泽尔西西医疗集团、Entrepreneur Universe Bright Group、中比能源、中网载线、尚乘国际、百世集团、理想汽车、贝壳。

 此前,3月8日,SEC将百济神州、百胜中国、再鼎医药、盛美半导体、和黄医药5家企业列入“预摘牌名单”;3月23日“预摘牌名单”新增微博公司;3月31日百度、爱奇艺、富途控股、凯信远达医药和Nocera五家公司被纳入名单。

 4月12日Microvast(微宏)、中汽系统、大全新能源、康乃德生物、金融壹账通、绿图生物科技、***生物、搜狐、影汇、******、Logiq和诺亚控股也被纳入“预摘牌名单”。

 据了解,SEC当前推进的《外国公司问责法案》,主要是向外国公司索要审计底稿,然而大多数外国公司原先都将审计底稿进行属地管辖。

知乎、理想等17家公司再被SEC列入“预摘牌”名单3

 根据美国证劵交易委员会(SEC)网站最新披露,知乎、理想汽车等公司加入“预摘牌名单”。

 SEC网站披露的具体名单显示,知乎、诺华家具、LOVARRA、万春医药、瑞幸咖啡、极光移动、Scientific Energy、中国食品、Value Exchange International、泽尔西西医疗集团、Entrepreneur Universe Bright Group、中比能源、中网载线、尚乘国际、百世集团、理想汽车和贝壳均被纳入。

 对此,贝壳方面表示,公司一直在积极寻求可能的解决方案, 以最大程度地保护股东的利益。公司将继续确保遵守中美相关法律法规,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保持在纽约证券***的.上市公司地位。

 SEC网站截图

 SEC称,上述17家公司提交申辩的截止时间为当地时间5月12日。

 此前,已有四批合计23家公司被列入所谓的“预摘牌名单”。若公司无法证明自己不具备被摘牌的条件,则会被列入“确定摘牌名单”。对此,多公司紧急回应。

 富途控股发布声明称,一直关注美国《外国公司问责法》(HFCAA)的相关要求及评估其对公司的潜在影响,并积极探索维持公司上市地位的方案,进入暂时性名单并不意味着公司的美国存托股票将会于近期被强制摘牌和退市。

 爱奇艺回应称,这是美国监管部门执行之前已公布的《外国公司问责法》及相关实施细则的一个常规程序,我们一直对此持续关注。进入暂时性名单并不意味着公司的美国存托股票将会于近期被强制摘牌和退市。我们将积极谋求解决方案,保护股东利益。

 百度发布公告称,一直在积极寻求可能的解决方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保持在纳斯达克市场及香港联合***有限公司两地挂牌。

 搜狐表示,确认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将公司列入基于《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的认定名单,不打算对SEC的临时认定提出异议。同时搜狐表示,正在探索可能将ADS退市的选项。不能向投资者保证,退市或***取的替代方案(如有)不会对ADS市场价值产生不利影响。正在探索其他行动方案,但尚未确定公司可能***取的行动。

 18日,搜狐创始人、董事局***兼首席执行官张朝阳发布朋友圈称,搜狐公司没有要退市。

 3月31日,***曾对此事进行回应,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了解,这是美国监管部门执行《外国公司问责法》的一个正常程序,列入清单的公司是否在未来两年真正退市,最终取决于中美审计监管合作的进展与结果。

理想汽车回应“被列入预摘牌名单”,这对该平台有哪些影响?

蔚来11月的交付量为10,878台,同比增长105.6%,1-11月交付80,940台,同比增长120.4%。

小鹏汽车11月交付量达15,613台,这不仅是小鹏汽车首次达到月销超1.5万台成绩,也是造车新势力达到的最高销量,小鹏汽车11月销量同比增长270%,1-11月累计交付量82,155辆,同比增长285%。

理想汽车11月份销量达13,485辆,较2020年11月同比增长190.2%

.在***疫情和芯片短缺双重影响之下能保持较快增速的确值得肯定,如果在未来能够更好地布局产能和相关服务,并推出更值得期待的车型,相信造车新势力能够快速提升其市场占有率,赢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造车,富士康是认真的?

美国证劵交易委员会(SEC)再将理想汽车、知乎和贝壳等17家公司纳入“预摘牌”名册,这也是自3月至今第五批被列入名册的中概股公司。

依据美国***先前公布,持续三年没法对它进行适度财务审计,走上该明细的公司,将从美国***暂停上市。若“明确摘牌名册”中的公司没有递交或提交申请的文档不符SEC规定,他们可能在公布2023年年度报告后(2024年初)遭遇马上暂停上市的状况。

对于理想汽车被纳入“预摘牌名册”一事,理想汽车回复表明,被列入不相当于美国暂停上市,依据有关政策法规公司***如持续三年未向美国对外开放审计底稿才会被限定美股交易。“大家做为对投资者负责的公司一直在积极主动找寻解决方法,在依据世界各国管控规定,紧密配合审计底稿有关的工作中。”

理想汽车称,公司早已在上年进行香港关键发售,两个地方个股可以交换,美国股票投资者可随意变换为在香港拥有,香港关键发售的上市影响力不容易受美国股票有关管控影响(和香港二次发售不一样)。以上不容易对公司具体业务流程运营有其他影响。

4月21日在博鳌论坛上,中国***副书记方星海对中概股财务会计管控有关问题做出回复时表明,中国***谈判团队与美国谈判团队十分成功,有信心将来达成共识,让PCAOB合理合法有效地开展核查。这一可变性坚信没多久便会清除。

从全部股票市场看来,新势力汽车股最近团体下跌,美国东部时间4月21日,理想汽车下挫超出4.3%,蔚来车辆跌超5.5%,威马汽车跌超出4.1%。

应对***疫情和供应链管理延迟时间影响,理想汽车一部分坐落于华东地区的供应链管理公司没法供应,造成新汽车发生了交付延迟时间的问题。

理想汽车在20日回复称,该状况针对理想汽车4月份的生产制造产生非常大影响,造成一部分消费者的新汽车交付延期。对于此事,大家表示歉意。与此同时将在达到疫情防控的需求下,积极主动修复生产能力,勤奋将客户的交付延期操纵在3周之内。

理想汽车CE0李想曾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公告称,品牌汽车除开要处理好自身面前零部件供货的问题还需要对零部件经销商提供援助。

理想汽车销售量呈现上,截止到2022年3月,理想化ONE交付11034辆,同比增加125.2%。2022年第一季度,理想汽车总计交付31716辆,同比增加152.1%,但是并没有做到理想汽车Q1一季度交付3万台上下的预期目标。将来理想汽车还将发布L9、L7等新汽车来填补产品线。

先前,理想汽车曾表明,到2025年总计销售量要提升160万台,按销售量总体目标来计算,理想汽车每一年销售量最少要高于30万台,现如今总计交付量仅为15.6万台,总体目标达成率不够10%。

雷军,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间造车?

富士康和它的“造车代工梦” 文|智能相对论(aixdlun) 作者|蒋思憬

(封面图)

在“造车运动”如火如荼,各类玩家纷纷下场的当下,富士康此时的入局也并不令人惊诧。但结合富士康为苹果代工生产智能手机的印象,富士康此举也着实让人稍感新奇。 同时,或许也伴随着疑问——富士康真能造好车

富士康急于造车为哪般?

富士康的造车野心,从近期的新闻中便可一窥一二。 1月4日,富士康 科技 集团、拜腾 汽车 以及南京经济开发区签署了一份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该协议的内容,富士康将会为拜腾 汽车 提供制造工艺、运营管理经验和产业链***,加速推进拜腾 汽车 旗下首款车型M-Byte的量产工作。

1月13日,富士康 科技 又与吉利控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成立合资公司,为全球 汽车 及出行企业提供代工生产及定制顾问服务,包括但不限于 汽车 整车、零部件、智能控制系统、 汽车 生态系统和电动车全产业链全流程等。

(图源:百度图库)

时间推进到1月29日,吉利控股发布再次公告称,与FF签署了框架合作协议,双方***在技术支持和工程服务领域展开合作,并探讨由吉利与富士康的合资公司提供代工服务的可能性。

富士康近期频频造车动作的背后,「智能相对论」认为,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透露出富士康想要“转型”的想法,而这种想法也在此前有所表露。2019年,富士康母公司鸿海提出了由劳力密集行业迈向脑力密集的“Foxconn 3.0”长期***,强攻包括机器人、数位医疗、电动车、人工智能(AI)、半导体与5G应用布局等领域。

「智能相对论」认为, 这种转型想法的出现,部分是由于当下火热的造车趋势所致,而从更深层次而言,富士康也面临着不小的危机,这种危机既来自其内部,也存在着外部力量所致。 从内部来看,富士康长年的低毛利率或许是“症结”所在

从财报数据上,苹果公司旗下产品的总毛利率长年维持在40%上下,富士康的毛利率仅为5%左右,仅为苹果的约1/8。在全球智能手机渗透率快速提升的2010年代,在代工业务量和规模不断逐年提升的宏观背景下,这种悬殊的利润分配模式或许还能接受。 但在智能手机出货量和增量空间已经接近触顶的当下,低毛利的分配模式已经令富士康感受了发展的危机,因而也一直在寻找利润率和附加值更高的业务,在“造车风暴”愈演愈烈的情形下,在此时入局电动 汽车 产业或许是一个理性的选项。

(图源:百度)

另一个不安的因素来自于其多年的合作伙伴——苹果公司,苹果正在寻求旗下产品供应链的多元化 。在屏幕供应链上,此前三星和LG是iPhone屏幕的固定供应商,而在iPhone12系列机型上,京东方已经成功“挤”入新供应商行列,iPhone12系列部分机型用的是京东方的屏幕。

而在代工领域也是如此。在Air Pods Pro的制造竞标上,富士康十分希望赢得这笔合同,并承诺愿意为此改装设备。但最终的结果却未能如常所愿,苹果公司最终还是将这份合同交给了富士康的竞争对手。

低毛利的利润分配模式,以及苹果公司的多元供应链策略使得富士康感受到危机,而 代工领域竞争对手的日益壮大也构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威胁。在富士康实施“南向策略”,在印度和东南亚等地建厂的同时,曾经的“小弟”比亚迪和立讯精密正在日渐崛起,成为代工领域的另一股势力。

2020年前三季度,比亚迪手机代工业务的营收为515亿元,净利润约为43亿元。从规模和体量上而言,比亚迪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手机代工生产企业。此外,比亚迪和苹果公司的关系匪浅,二者的合作最早可追溯到2012年,从苹果公司公开发布的供应商名单来看,比亚迪的排名位处前列。

另一个外部威胁因素来自于立讯精密,其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苹果Air Pods无线耳机制造商,Air Pods这项利润丰厚的业务帮助立讯精密成为2019年亚洲股市表现最好的公司之一。值得玩味的是,其创始人王来春是郭台铭的"昔日小弟",而据说前期还是富士康进行的投资。 或许正是这些“内忧外患”,才使得富士康走上了造车的道路。

富士康的造车能力,究竟几何?

与智能手机代工的模式类似,富士康进入自动驾驶产业的方式也是通过代工的模式。富士康在制造 汽车 上不会推出全新的品牌,更多的是与其他公司进行合作。 富士康董事长刘扬伟(以下简称“刘扬伟”)对于富士康造车雄心勃勃,此前曾表示预计到2025年,富士康将占据电动 汽车 代工行业10%的市场份额,综合电动 汽车 行业“群雄涿鹿”的竞争情况,以及传统燃油车品牌的市场渗透率来看,10%的市场份额可不算小。 不过,富士康造车的前景真能如刘扬伟所预想的那样吗?至少在「智能相对论」看来,恐怕还真未必。

1、造车伙伴多而不“强”

谈及富士康的电动车代工业务,不得不提的是其MIH电动车开放平台,这个平台由富士康推动建立,平台内的成员可以相互分享电动车造车经验,以便缩短开发时间和降低开发成本。截至今年2月,MIH平台的合作伙伴数量已经达到736个。 从MIH平台合作伙伴数量层面来看,富士康入局电动车行业所***取的的打法,依旧是“广撒网”模式。 目前与富士康合作造车的企业中,虽然数量众多,但是普遍的实力均不强,这是富士康目前造车所面临的的第一重困境

(图源:百度图库)

作为富士康的造车合作伙伴之一,拜腾的起点其实并不算低 。此前共经历了四轮融资,融资总额高达84亿元,背后的金主包括富士康、腾讯、苏宁和一汽集团等资本圈“大佬”。但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拜腾早已“跌”出新势力造车企业头部行列。

2020年7月,拜腾就宣布了业务的停摆;据盖世 汽车 报道,2020年底,拜腾内部邮件显示公司停工停产时间将延至2021年6月30日。在此期间,中国区内地员工待岗,不予安排工作。 而在此背景下,富士康却依旧选择与拜腾展开深度合作。此前富士康曾向拜腾注资2亿美元;此外,拜腾 汽车 旗下首款车型M-Byte的量产工作,也将交由富士康制造。刘扬伟更是直言,“与拜腾合作是我们布局电动 汽车 领域的重要一环。”

「智能相对论」认为,在特斯拉一骑绝尘,小鹏、理想、蔚来等国内新势力造车企业纷纷加大量产的大背景下,富士康却选择与“身陷囹圄”的拜腾合作,不免让人对于富士康未来在造车产业链上的位置和能力产生质疑。 而在「智能相对论」看来,富士康选择与拜腾展开深度合作,或许也正是因为其目前在造车产业的“尴尬”地位所决定的。

(图源:百度图库)

从入局时间上来看,富士康在此时才加大对于造车业务的投入,在时间层面上或许已经不算早。对此,全联车商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曹鹤也有所表示:“现在才看清这个行业的趋势有些晚了,一二线品牌已经基本成形。”因而,富士康在造车伙伴的选择空间上其实并不多,“经验玩家”拜腾或许是最优解了。

2、富士康的“钱袋”禁不起“烧”

造车,可谓是一项“烧钱”的产业。这一点,从几大头部新能源 汽车 企业近期发布的财报就可管中窥豹。 蔚来刚公布的2020年年报数据显示,全年营收超162亿元,同比增长108%,但与营收的翻倍增长相伴随的却并非盈利,蔚来在去年全年亏损额53亿元。

另据数据统计,蔚来每卖出一台车要亏损5.3万元。 理想 汽车 在去年的营收数据为95亿元,净亏损约为1.5亿元,且在第四季度首度报告盈利。相较于蔚来,在全年车辆交付量二者相差不远的前提下,理想的盈利状况是明显好于蔚来的。

但不可忽视的是,理想目前仅有一款车型, 且其在四季度实现盈利主要是因为利息以及投资带来的大量额外收入。 小鹏的2020年全年报目前尚未公布,从蔚来、理想的财报数据来看,虽盈利能力有所改善,但亏损仍是主基调,且这种盈利的改善也是历时好几年。

此前行业内人士曾预计,2021年将是新能源车从 政策导向转向市场导向 的关键一年,但从目前仅有的数据来看,「智能相对论」认为这种论调或许还为 时尚 早。 富士康虽不造整车,主导搭建MIH电动车开放平台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降低造车过程中的开发成本。但MIH平台本身的搭建所需要的资金投入也绝非小数目,这涉及到硬件和通讯模组、软件应用、计算平台设计方案等诸多环节。

这也导向了一个疑问——富士康真的有足够的钱可以“烧”吗? 从富士康( 工业富联「SH:601138」 )2020年第三季度的财报数据,三季度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为88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下滑幅度为13.54%;此外,截至2020年9月30日,富士康的现存货币资金为695亿元,比9个月前增加了约26亿元。

(图源:工业富联***)

695亿元的现金储备多吗?蔚来2020年年度财报显示其现金储备达到425亿元,体量稍逊的理想的现金储备约为95亿元。富士康此前向拜腾注资2亿美元(约合13亿人民币),这笔钱虽不少,但这放在造车领域却也并不算多。 蔚来四年亏了429亿,特斯拉2020年出售碳排放额度才实现7.21亿美元的净利润。

富士康的盘子更大,在手机代工业务仍为重要收入支柱的情况下,在造车领域的资金投入也只能是很限的,虽然刘扬伟表示短期内不指望电动车代工业务能实现盈利,但究竟要“烧”多久的钱才能盈利?目前谁也不知道答案。

3、硬件能力抗打,“软件基因”缺乏

虽在造车代工生产领域入局时间不早,但这并非代表富士康没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在「智能相对论」看来,富士康在造车的硬件层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车载面板。 富士康于2016年正式收购夏普,而夏普拥有一条10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目前全球仅有夏普、京东方和TCL华星分别拥有10代及以上的先进液晶面板生产线,而这也意味着富士康在液晶面板生产上位居全球前列。 除液晶面板生产外,在车机系统、连接器等零部件的生产上,也是富士康的强项。

但要想实现真正的转型,除了硬件实力的强悍,软件能力的提升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软件定义电动 汽车 ”的大背景下。而富士康为苹果手机进行代工的也仅是硬件层面,系统的设计则由苹果牢牢掌控。 在造车业务上,富士康为突破软件这层软肋,选择了与其他公司合作的形式。据悉,AutoCore将为MIH平台提供计算平台设计方案,Tier IV则负责定义软件应用层的功能需求。

(图源:百度图库)

但这种合作能否补齐富士康在软件层面的短板,这种合作究竟能取得多大的效果,在「智能相对论」看来目前是存疑的。翻看富士康此前的造车 历史 ,虽从2005年就开始有所行动,但没有哪次行动是切入行业头部位置,大多以草率收尾。 在电动车行业基本格局已经日趋形成的当下,头部企业在车载系统等软件层面已经形成一定的品牌壁垒,量产的不断提升也意味着供应链的构建已经相当成熟,留给富士康试错的空间已经不大了。

造车代工厂,富士康前途几何?

富士康为电动车进行代工生产,或许可以称得上是另一次“创举”。在这个尚属新兴的行业,还未出现成型的代工厂。富士康此举的意图也很明显,想如代工生产智能手机一样,抢夺电动车代工生产行业的规则制定权。

只是, 手机代工的经验和技术,能否迁徙到电动车代工生产领域呢?「智能相对论」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智能手机和电动车行业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这种差别一方面是体现在零部件的数量 上,一辆传统燃油车的零部件多达3万多个,电动车的零部件数量虽只有燃油车的2/3,但其数量仍远远超过智能手机。这同时也意味着电动车零部件的精细程度更高,对于富士康的代工能力要求更高。 而更为重要的一层是, 造手机的底层逻辑和造 汽车 二者存在差异

做手机与做APP的逻辑类似,先做出一个60分的产品,再慢慢试错和迭代,发展到80、90分,因而手机通常以几个月至一年为迭代周期。 造 汽车 则与建桥梁类似,零部件一环扣一环,不能差之毫厘,否则轻则发生召回,重则车毁人亡。因而造车的周期通常以三年为一个单位,电动车的周期相较于燃油车有所缩短,但2至3年也是常态。由于底层逻辑的差异,富士康之前的经验或许派不上太大的用场。

再将焦点从底层逻辑拉回到具体的实践层面 。刘扬伟强调称:“特斯拉是电动 汽车 中的iPhone,而富士康希望成为电动 汽车 的Android。” 在实践上,富士康也的确是这么做的。

但「智能相对论」认为,不无夸张地说,新能源车企(尤其是头部)都想成为电动 汽车 领域的iPhone。

特斯拉在全球建有7座超级工厂,每个工厂的职能与分工也存在差异,上海工厂承担着量产的主要任务。蔚来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的整体研发制造网络已经形成,蔚来全球总部和量产车研发中心位于上海,整车试制生产线在南京,整车制造技术基地不久前落户合肥。

特斯拉和蔚来都把从研发到整车制造的环节把控在自己手中, 这也是由 汽车 行业封闭的供应链所决定的。 汽车 和手机不同,组装能力影响性能,最终决定 汽车 质量,这是一个车企最重要的核心能力之一 。 因而新能源车企,尤其是头部企业,很少将整车制造进行外包,都是进行自研自产。 新能源车企交付富士康代工生产的,或许是那些技术含量不高的零部件。 特斯拉的 汽车 制造业务净利润常年只有2%,其主要的收入来源是车联网功能、在线系统升级(OTA)和全自动驾驶等软件业务。 在这种情况下,富士康是否又会重复其代工智能手机只能“喝汤”的利润分配模式呢?或许唯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国产经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3月1日,我们曾经发布一篇文章,预言了小米造车(《8分钟告诉你:小米为什么会造车》)。

29天后,这个预言成真了。

2020年3月30日,小米发布一则《智能电动 汽车 业务立项》的公告,公告内容称小米集团董事会正式批准智能电动 汽车 业务立项,将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公司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小米集团首席执行官雷军将兼任智能 汽车 业务的首席执行官。

雷军说到:小米 汽车 ,是我人生之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

他曾在2015年表示,造车是值得一搏的风口和时代机遇,小米在三五年内不会造车,因为我们的精力不够。而2021年恰好就是五年之期。如今,时间已到,雷军本人将亲自带队。

多年来坐怀不乱的雷军,或将摒弃原来对新造车只投入资金不投入真爱的策略,准备开始横跳。年轻人的第一辆小米 汽车 真的要诞生了。

公开资料显示,小米在2014年投资了地图厂商凯立德;2015年雷军创立的顺为资本投资了新造车公司蔚来 汽车 ;2016年和2019年,顺为又两次投资小鹏 汽车 ;2020年4月,小米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参与车载服务系统厂商博泰的B轮融资。

根据国家专利局披露的信息,小米 科技 申报的2000多项专利中,与 汽车 相关的大约有10项,主要包括车辆定速巡航、能源补充、车辆操控、导航、***驾驶、行车安全、停车信息预测等。

2020年6月,小米 科技 有限责任公司进一步申请注册了“小米车联”商标和相关图形商标,国际分类涉及网站服务、科学仪器等。商标状态分别为等待实质审查、初审公告。

这些都是小米的秘密行动。

让我们再回到小米的顺为资本对蔚来与小鹏的投资。据后两者的招股书显示,顺为资本并没有出现在主要机构股东中,其在两家公司上市时的持股份额均不到5%。这意味着雷军虽然***了新造车这一条赛道,但筹码并不够,所获收益也不够填大胃。

下一步,就该亲自上阵了。

在 科技 区混得风生水起的小米,为什么要趟造车这趟浑水?

首先我们来看看全球手机市场的报告,当然,这也是小米的重点业务之一。

据国际数据公司IDC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为12.92亿台,同比下跌5.9%;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为3.26亿台,同比下跌11.2%。

根据小米2019年的年报,小米的手机业务收入占总营收的59%,但其毛利润却仅占总毛利润的5.7%;而小米的互联网业务收入,虽然仅占总营收的30.7%,但其毛利润却占了总毛利润的45%。

在资本市场眼中,小米过分依赖智能手机收入的商业模式,不够***。这使得小米即便在坐拥3.68亿用户月活数据下,在估值上非常吃亏。

手机市场的天花板已经非常明显,再一条路走到黑,很可能不知不觉就被内卷了。

简单来说,手机是小米发家的基石,但不是它走向新时代的垫脚石。

小米著名的“铁人三项”模式众所周知,即:硬件、软件和互联网服务。用雷军的话解释就是,“把软件、硬件和互联网融为一体,形成另辟蹊径、降维打击”。

为此,雷军曾为小米定下“5年内投资100家生态链企业”的目标,并把小米的AIoT业务提上很高的位置,比如2020年初,雷军发布新年全员信:确立智能时代『5G+AIoT』战略,5年要投入500亿。

所谓AIoT=Ai+IoT,也就是人工智能+物联网。围绕这一战略,小米投资了一箩筐各种各样的智能硬件企业,智能家居、智能家电、智能穿戴设备……当然还包括智能 汽车 ,比如蔚来、小鹏 汽车 。

手机是小米的今天,但AIoT才是小米的未来。因此,小米需要一个新故事,一个能够成为新时代绝对流量入口的故事,这就是关于造车的故事。

从行业趋势可以看出,未来『人工智能+物联网』最大的应用场景就是智能 汽车 。

小米的生态链战略已经很明显,无论是智能穿戴设备、还是智能家居都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嵌入到某些特定生活场景中,并解决相应问题。但它的目的并非提供一个全新生活的方式(当然也有这层含义),更重要的是抢占客厅、出行的流量入口,意图覆盖全场景的产品生态。

普通人一整天的行动轨迹,从卧室-客厅-路上-公司,经历了多个场景的变化。产品目录的扩增,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逐步形成统一的体验生态,强化用户的粘性,从而“占领”用户。消费电子巨头们正在做的事情,就是尽可能占据这些所有的场景并提供服务。

『衣食住』好解决,『行』就是一个非常有挑战的领域了。

根据IHS Markit发布的《2020年中国智能网联市场发展趋势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 汽车 市场的智能 汽车 渗透率为45%,而2025年该数据预计将提升到60%。而其中由于中国大力对新能源、智能 汽车 的政策扶持,以及对环境保护的强力重视,预计2025年时中国市场的智能 汽车 渗透率将达到75%。

雷军亲眼目睹,中国从零开始发展,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大智能 汽车 市场,且自己也曾多次置身其中。他不会忽略这个趋势:无论新能源 汽车 目前多么饱受争议,未来全面占领市场是必然的事情;无论智能 汽车 目前有多么名不副实,未来成为互联网流量入口的大头也是必然的事情。

一旦某家产品在场景变化中被对手替换掉,这就意味着企业“被下线”,失去了一部分创造价值(利润)的在线时长,并且给了其他对手以生存的空间。这种局面,是任何消费电子巨头不能熟视无睹的,尤其是本来就强调生态的小米。

小米以及一众中国手机巨头的快速发展,其实都离不开当时苹果在中国建厂所整合起来的供应链体系。这就像是当年以市场换技术的合资车企一样,一边打开国内市场给外资企业,以短期的利益换取长期的发展可能。

这一次造车的契机,是特斯拉的上海工厂的发力。现阶段的电动 汽车 市场,由于特斯拉的引入和造车新势力的极速发展,相关供应链体系已经相对完善,最新的国产版Model 3的零配件国产率已经接近100%。再看看特斯拉的体量,上下供应链几乎一下被打通,同时价格也随着马斯克的“成本强迫症”不断减低。

原本电动 汽车 最难的那些部分,无论是像松下、LG、博世、大陆、法雷奥、英伟达、英特尔(Mobileye)等海外供应商,还是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百度、华为等国内供应商,现在都具有着成熟的整套解决方案。

硬件方面的问题已经不成问题,而小米的软件生态一直就是它的长处,通过外部***购成熟的硬件,配套自己的软件层,一张造车蓝图又画好了。

当然,这么想的 科技 巨头,不只是小米一个。

2年前,中国新造车这个赛道最活跃的公司有12家:3家央企是一汽、东风、长安,3家地方国企是上汽、广汽、北汽,3家传统民企是吉利、长城、比亚迪,3家造车新势力是理想、蔚来、小鹏。

如今,这个格局即将要被打破。

就从最近的新闻来看,目前准备进军新造车赛道的 科技 公司有百度、阿里、华为、富士康、索尼,其中百度和索尼是造整车,富士康提供代工,华为提供技术服务,大众宝马等传统车企也准备开始进行大反攻,另外,苹果造车的传闻也是甚嚣尘上。

说到底,新能源车(尤其是电动车)的入门门槛比燃油车低了几个数量级。

在过去100年里,全世界的 汽车 工业,都是大众、通用、福特、丰田这些传统车企巨头的天下,它们掌控着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技术,瓜分了全球市场,创业公司没有任何机会。但是在电动车时代,这一切都被颠覆了,过去铁板一块的江湖格局,被撕开了一道裂缝,做互联网的这帮人,以造车新势力的形象跑了出来。

科技 巨头有技术、有资金、有成熟的互联网产品开发流程,跟智能 汽车 的***匹配度很高。随着电动车的市场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业务模型越来越成熟, 科技 巨头纷纷下场想分一杯羹。

以蔚来、理想、小鹏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几乎是零经验入场,在过去两年赚足了风头。蔚来的年交付量超过4万辆,创 历史 新高,股价更是涨了十几倍,市值超过奔驰宝马通用福特。理想和小鹏也都是去年在美股上市,融了足够多的美金,销量也创纪录,坐稳了新造车的第二阵营。难说小米看了不会眼红。

其中,蔚来背后的资本阵容最为庞大。成立早期就拿到了腾讯、高瓴、红杉、淡马锡、华平等顶级机构的投资,还有马化腾、刘强东、雷军等大佬站台。现在,即便是经过了多轮增发,腾讯还是蔚来的第二大股东,投票权仅次于李斌。

理想早期选择的是低速电动车赛道,第一个项目失败后,才切换到中大型SUV的增程式路线,并推出理想ONE。后来美团王兴力挺理想,多次公开鼓吹理想,在理想上市前,美团和王兴个人持续加码投资,成为理想第二大股东,仅次于李想。

小鹏背后的的何小鹏早年创办了UC,后来被阿里收购,何小鹏加入阿里,2017年何小鹏任小鹏董事长后,阿里开始投资小鹏,并在IPO时大笔认购,成为第二大股东。

威马则是站在百度阵营。百度从2017年开始投资威马,随后威马每轮融资百度几乎都参与,成为威马最大外部机构股东。百度和腾讯,在早期同时投资了蔚来和威马,后来出现分化,2017年底蔚来和威马融资时,腾讯领投了蔚来,百度领投了威马,自此阵营形成。

可以看到,不仅是造车的门槛低了,而且背后都有互联网/ 科技 企业的背景可寻。

从 科技 发展的 历史 来看,摩托罗拉、诺基亚、柯达等巨头都没能在工业化向信息化的技术变革中成功转型。问题并不在战略上,而是底层技术的切换导致公司内部产生巨大的利益与权力冲突。

如果小米能够打破这个魔咒,肯定也能在这个时代的关键转折点,拥抱新的市场。

有了硬件层面的模块化供应商,有了 科技 企业的软件背景,小米造车的最后的拼图是什么?

两个,钱与人才。

我们亲眼见证了,蔚来、小鹏、理想在美上市后的市值飙升,这也是新造车潜力的体验,可谓是一剂“壮阳药”。

但与此同时,蔚来 汽车 CEO李斌曾表示,没有200亿不要造车,何小鹏也说过:以前看别人做车觉得100亿太夸张,现在自己跳进来才知道200亿都不够花。英国家电巨头Dyson戴森曾组建了一支将近600人的研发团队,花光了218亿,可惜三年后还是宣布了终止造车***。

可见造车是怎样一台“榨汁机”。

表面上来看,在手机市场中小米和苹果还可以掰掰手腕,但是论到资本积累,那就不是一个量级了,苹果的经营现金流量、资本储备实在是太庞大了。

庞大到什么程度?同样是2019年,其经营现金流量是693亿美元,投资现金流流入了458.96亿元,并且还有超过2000亿美元的庞大现金储备。摩根士丹利分析师表示,2020年苹果投入了近190亿美元用于 汽车 研发,且约占全球 汽车 产业研发资金的20%以上,从中也能看出苹果的造车野心。

以这样“富可敌国”的资本力量,苹果完全负担得起造车所需的投入。除此之外,庞大资本背景+品牌号召力,也解决了另一个问题——人才的引入,光是2020年一年,苹果从全球各大车企疯狂挖人,包括特斯拉、克莱斯勒 汽车 、大众集团等,目前,特斯拉前副总裁Chris Porritt就在苹果的Titan项目中担任重要职位。

钱与人才,这就是摆在小米造车眼前最大的两座山,想不想跨过去、能不能跨过去,这就是小米造车能不能真正落地的关键。

以上都是基于现有事实的分析与推测,如今小米真的要造车了,它能够为消费者和行业带来什么呢?

小米品牌之所以拥有众多粉丝,除了本身的产品足够优秀,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每进入一个领域,总能把这个领域的价格压下来,让所有消费者受益。你会发现无论是小米旗下的哪款产品,它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是一定是在相同价位中性价比最高的之一。

小米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全球***购组装的方式降低生产成本,再以高性价比取胜。小米靠着这种模式才有了如今庞大的生态链和出色的产品,对于那些预算有限但又想获得较好体验的用户来说,小米确实是首选。

小米的支持者们,希望小米能够将“价格屠夫”的精神带到新能源 汽车 市场当中。打造出一辆属于年轻人的、物美价廉的、体验良好的新能源 汽车 。当然,小米所面临的挑战无疑是巨大的,像是五菱宏光MINI EV、比亚迪的低端车型都是物美价廉,它们将成为小米入局的强力阻碍。

***的是,小米造车,恐怕不缺投资者。

以雷军在圈内的人脉和小米产品的口碑,足以吸引大量资金的解囊相助。大疫之年货币超发,资产价格和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全球资本市场的避险情绪陡升。

资本往哪里避险?大城市核心区的房产、全球性 科技 龙头股、消费类龙头股都等等。投资造车新势力,短期可吃新能源的市场红利,长期可吃无人驾驶的技术红利。

况且,发布会上,雷军亲口说到 『今天小米有一点点积累,是值得我们大干一场的时候。我们有什么,我们有钱,1080 亿现金,有一万多人的研发团队,有全球前三的手机业务,还有全球最好的智能生态,说实话,还有我们亏得起。』

虽然现在的小米并不“缺钱”,但是笔者估摸着小米并不会亲自下场造车,而是选择代工的模式,就像近两年互联网公司和传统车企们的合作一样。

原因很简单,传统车企在面临电动化、智能化的路径上,遇到的最大难关就是对电子电器架构以及软件层面的人才缺失,以及和原本燃油车Tier1供应商之间的相生相克。而像小米这样的 科技 公司,软件层面本就是看家本领,与半导体行业也本就是亲密合作伙伴,与传统车企合作恰恰发挥各自所长。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只要小米的车只要便宜,贯彻着小米这个品牌一贯的口号,其销量大概率是不会差的。这一点,五菱宏光MINI EV的大卖都足矣证明这个简单的道理:一切看似华丽的产品卖点在实用和便宜面前都是“纸老虎”。

昨晚的发布会上,雷军说起了自己成长历程中的几个蜕变,从程序员转型到 CEO,再到天使人,最后带领小米手机部门重回世界第三。几次转变都是他认知结构和人生阅历巨大的变化和翻新。如今他终于迎来第四个蜕变。

如果说过去20年,人类的第一大智能硬件是手机,那么未来20年,人类的第一大智能硬件一定是智能 汽车 。

小米 汽车 ,你会买吗?

标签: #富士康

上一篇上海汽车南站到张家港汽车-上海南站长途汽车到张家港

下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新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