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汽车的logo-华为汽车的龙头基金是什么

tamoadmin 0
  1. 与华为合作,广汽迎来拐点?
  2. 禁用“华为问界”背后,到底是内部派系斗争还是造车路线分歧
  3. 壳牌和华为logo区别
  4. 华为电动汽车上市时间
  5. 华为不造车,发布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新品牌“HI”
  6. 造车,华为的「原罪」?

虽然m5不用自己的华为的标志,但是除了标志,剩下的全部是华为制造

华为造车,是今年汽车圈的一个热门话题。虽然华为一再强调了不造车,但是它的名字却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汽车中。直到今年年末,在华为最重要的冬季发布会上,AITO品牌下的首款车型问界M5,还是以压轴的形式登场了。

这不是问界M5的首次亮相,但不同的是,这次是在华为的发布会登台,并且为它站台的是华为的常务董事余承东。虽然一上来余承东强调的仍然是华为不造车,但是从他的字里行间不难发现,他介绍这台车就跟介绍“自家孩子”一样,除了没有直接挂华为的Logo,其他和那些之前发布的电子产品几乎没有任何区别。

华为汽车的logo-华为汽车的龙头基金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和赛力斯一样,AITO这个品牌仍是由华为和赛力斯共同打造,不过这次,除了车辆本身的硬件和软件,AITO在更高维度的品牌层面,也有深刻的华为烙印。余承东表示,“这款车的设计的时候,我给我们团队提的要求,我们要坚持华为消费者业务单元用10年来坚持的品牌精神,我们叫‘三化’,高端化、时尚化、年轻化的品牌精神”。

在汽车新四化转型时期,华为以“高端化、时尚化、年轻化”与之呼应,体现在品牌上,除了在开始介绍赛力斯的时候带过了小康汽车之外,其他时候提起赛力斯和小康汽车的次数少之又少,不管是有意无意,从发布会来看,AITO似乎都在尽力拉开和赛力斯的距离。

并且,从产品上来看,余承东在介绍问界M5的时候,多次强调了自己对于这款车的要求,就是媲美百万豪车的体验感。诸如“我要求设计部门造出百万豪车的质感”、“我要求团队打造百万豪车的极致性能”、“我要求团队重新***底盘”等等也是被数次提起。尽管预售价只有25.00-32.00万,但在华为的眼中,这款车的所追求的体验感是百万级的,华为“造车”野心不小,但实力到底怎样呢?

具体来看,抛开华为出名的智能解决方案,在硬件上问界M5也的确有那么些“高端”的意思。例如在行走硬件层面,问界M5用了前双叉臂、后多连杆的配置,而动力总成则是由华为提供的DriveONE电机,作为一台增程式电动车,AITO问界M5搭载了40kWh的电池组,还有一台用阿特金森循环的1.5T四缸发动机,系统最大功率365kW、峰值扭矩675N·m,最高可带来百公里加速4秒级的动力和CLTC工况下1242公里的续航里程。

与华为合作,广汽迎来拐点?

3月31日,任正非在华为内部发布《关于华为不造车的决议》公告,重申“华为不造车”有效期5年等,在业界引发了巨大舆论。

《关于华为不造车的决议》公告由华为创始人、CEO任正非亲自签发,再次强调华为不造车,有效期为5年。除此之外,公告还对华为标志在汽车设计上的露出提出了严格要求,强调不能使用华为/HUAWEI出现在整车宣传和外观上。

其实,“华为不造车”这档事,早在2020年就已经被提及。当时任正非就已签发文件,首次强调“华为不造车”,同时严厉表示“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这则公告有效期3年,今年10月26日到期。

但是过去几年间,不仅外界似乎也淡忘了“华为不造车”这件事,就连他们在营销方面似乎也选择性“忘记”。当初摆进华为展厅的赛力斯、AITO问界产品,在宣传方面也带上了“HUAWEI”,久而久之就被普通消费者认定了这就是“华为”的出品。

而且华为是一块金字招牌,这是无可否认的。甚至不少问界车主把车买回家后,直接把“AITO”标识改成“HUAWEI”,似乎在宣扬着“我开华为我自豪”。显然这就是华为品牌号召力的体现,在“造车”方向来说,这是一档好事,毕竟是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

再回到华为本身,难道就真不想造车吗?此前眼看小米、恒大等大企业纷纷“下场”造车,华为自然也蠢蠢欲动,毕竟自己手上已经有成熟的汽车业务板块了。直接忽略此前发出的“禁令”,宣传方面全国门店做到如此统一,难道不需要知会高层?董事那帮人又会看不到吗?

显然,这都是不可能的。那么是啥让华为打响“退堂鼓”呢?

首先就是扶不起的问界,众所周知问界是“借鸡生蛋”的产物,虽然没有华为的LOGO,但华为拥有绝对的主导权,不仅被融入“华为智能座舱”宣传口号,这已经可以让消费者有无限的猜想。

在发布之初,取得过月售过万的不错成绩,明显就是冲着“华为”这名号来的。然而后续品控、质量等问题暴露了华为紧迫下场的弊端。要知道汽车这东西,并不是手机等快销电子产品,没有一定积累和沉淀是很难做出好产品的,毕竟现在的消费者也不再是傻子。

还有就是“华为”品牌不容有失。要是带有“华为”的汽车做得差,很容易就会引起蝴蝶效应,到时候不仅造车这条路没法走了,手机等业务也要背负骂名。毕竟做好一个品牌不容易,谁也担不起品牌损失的后果。

而华为轮值执行董事长徐直军在华为2022年年度报告发布会上发言就印证了这一点,其表示:“华为三十多年构筑的品牌,不会被谁滥用,严禁将华为品牌作为汽车品牌”。将带有“华为造车”痕迹的问界踢出生态之外,显然是弃卒保帅之举。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惨遭广汽退伙,3月27日晚间,广汽集团发布公告称,广汽埃安AH8项目由与华为联合开发变更为自主开发,本次变更后,华为将继续以重要供应商身份参与公司自主品牌车型的开发及合作。

从“联合开发”到“自主开发”,两字之差,差之千里。要知道这档事从2017年就开始启动,而此次官宣,华为在此次双方合作中的身份和地位变化:广汽埃安选择单飞,华为降级变成了“重要供应商”。PS.六年的感情,说甩就甩……

除了自身原因之外,跨界造车的同行处境也让华为坚定了“不造车”。首先是小米雷军的100个亿砸了下去,现在连个影子都还没见;还有大地产商恒大,造车之后短时间内就把自己给“埋了”。

要知道,目前华为是没有5G手机业务的,这方面的竞争力,赚钱自然也少了,说白了就是被人掐住了脖子。而目前看来就是最早入场的贾老板是“全村最大的希望”,其实也没别的,差的还是钱。

徐直军还强调,华为不造车,也没有任何“华为汽车”,不只是未来5年不造车,实际上10年内都不会造车。回归到战略定位上来,在汽车方面的战略不会再反复更改,不造车,帮助车企造好车,做增量部件供应商。

话虽这么说,改天能回归5G大家庭赚钱了,说不定又跟某个车企合作搞搞新意思了,大伙说对不?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酷车公社,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禁用“华为问界”背后,到底是内部派系斗争还是造车路线分歧

在上海车展大放异彩的特斯拉,迎来了一位技术能力旗鼓相当的对手。

4月17日,华为第一辆车极狐阿尔法S出炉,虽然外界炒的火热,但这辆车本身还是北汽旗下,只不过搭载了华为Hi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

不造车的华为,遵守了任正非谁说造车,就开除谁的规则,选择了提供自动驾驶和智能 汽车 需要的部件,为此还专门设计了华为inside品牌logo,在未来华为还将运用在华为自动驾驶的合作车型上,目前北汽蓝谷成为了首个吃螃蟹的厂商。

在A股市场上,北汽蓝谷股价已经翻倍,作为一家2020年前三季度亏损28亿的车企,短时间实现了市值的提升和资本的追捧。

4月20日,长安 汽车 又宣布与华为,宁德时代共同打造的高端电动 汽车 年底将会发布。

在此前的消息中,华为与北汽的合作已经亮相,未来还将与长安 汽车 和广汽合作。

广汽相比长安北汽,广汽有何劣势和优势?

广汽作为传统车企,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发展如何?

从广汽的年报中,广汽的战略有何变化?

从一系列发布会来看,华为试图将自己塑造成为造车新势力中的卖水者,去帮助车企造好车。

因为在传统车企,研发周期之长,与互联网造车的快速有所不同,交通工具本身是独特的产品逻辑,单一的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还需要整车技术的配合。

对于 汽车 这种综合性的交通工具,司机的驾驶能力和多变的路况仍然需要大量数据的积累,需要时间来验证系统乃至解决方案的有效性。

目前 汽车 市场百花齐放,下场造车资产包袱太重,而且很难通过烧钱做到庞大体量,而服务B端车企,华为可以切换赛道,做成了就能横向吃下大部分市场份额,成为造车行业的基础设施,能够让华为的芯片,操作系统业务有足够的成长空间。

对于车企的选择,华为选择了子品牌策略,分头北汽,广汽,长安三个二线厂商,并没有与一线厂商合作,一方面其中的博弈比重,华为可以占据优势,另一方面华为可以分散风险,进可攻退可守。

但华为也表示,未来这种合作不会太多,那么对于被选中的广汽,相比于长安,广汽,劣势和优势在哪?

劣势首先是是时间,相比北汽长安,广汽似乎慢了一步。

北汽与华为的合作可以追溯到2017年,那一年双方签立了战略协议,2018年,双方深入到智能网联 汽车 领域,北汽开始与华为在ICT领域进行合作。

2019年,北汽集团就发布了极狐品牌,一年之后,北汽成立极狐事业部,在去年10月ARCFOX阿尔法T正式上市,这是极狐的第一款量产车,当时全部软件由华为提供,今年的阿尔法S也是同出一辙。

同时,长安 汽车 也与华为紧密合作,将与宁德时代,共同打造智能 汽车 品牌和智能电动网联 汽车 平台――CHN,并于今年年底推出。

而从2017年开始,广汽集团先后两次与华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目前还没有造出新车。

其次,在自动驾驶方面广汽也落后一步,目前北汽已经开始应用,阿尔法S华为HI版智能座舱运行鸿蒙OS操作系统,实现智能手机与智能座舱之间的关联操作。

长安 汽车 每年实现1-2个领先的智能场景首发应用,到2022年,率先实现L4级智能网联 汽车 上市。

而广汽集团宣布与华为公司合作共同开发L4级自动驾驶 汽车 ,于2024年量产,相比于长安,北汽晚了2年时间。

那么广汽的优势在哪?

首先,北汽不是国内智能电动车实力最强,2020年北汽蓝谷(600733.SH)全年预计净亏损达60亿至65亿元。

2020年,北汽蓝谷累计销售25914辆新能源 汽车 ,同比下降82.79%。今年前2个月,北汽蓝谷合计售出2084辆电动车,同比下降超30%。

相比于北汽的销量下降,广汽的销量和利润也是相当稳定。

其次,华为在智能电动车市场,更渴望拿到更多数据,华为与北汽的合作,也希望拿到更多的 汽车 数据。

作为一个 汽车 平台,如果测试的车辆变少,也就意味着华为无法完全扣开传统 汽车 的市场,推广的步伐能否跑过其他厂商有待商榷。

从以往来看,北汽首款车型阿尔法T销量效果一般,自2020年10月上市以来,截至今年第一季度,ARCFOX阿尔法T累计销量仅1013辆。其中,2月销量为170辆,甚3月进一步降至71辆。而截至目前,该品牌总产量为2913辆。

此外,根据最近的资料,广汽宣称华为最早的5G的芯片都被其买走,广汽会再深化与腾讯的合作,第一家 汽车 公司把微信搬到传祺GS4车上。

最后在价格上,极狐阿尔法S华为版本,基础版38.89万元,最高价42.99万元,这个价格还是相对较高,接轨特斯拉的价格,提到北汽新能源,很多人的印象还是品牌低端,能否有影响力还很难说。

广汽由于合资车企技术的稳定和品牌价值,似乎有更多后发优势。

对于一家车企来说,全套智能解决方案捏在别人手里,恐怕也不敢真正放心,换句话说,未来的 汽车 企业一定会想方设法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那么广汽作为传统车企,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发展如何?

目前广汽集团旗下广汽传祺、广汽埃安、广汽本田、广汽日野、广汽丰田、广汽菲克、广汽三菱、合创 汽车 ,广汽HONDA,五羊本田,广汽比亚迪十个整车品牌。

其中广汽传祺、广汽埃安为自主品牌,广汽本田、广汽Acura、广汽丰田、广汽菲克、广汽三菱、合创 汽车 为合资品牌。

在合资品牌中,2020年,广汽集团旗下“两田”属于重要盈利来源,分别为60.15亿元和40.78亿元,撑起了广汽集团的盈利一片天。

合资品牌也并不是一片火热,2020年广汽菲克年销量仅为4.05万辆,同比下滑45.18%,其净资产已从年初的13.36亿元跌至-3.31亿元,同时未分红派息、未计提减值的情况下,广汽三菱的期末余额缩减4.37亿元,合资品牌盈利的只剩两田。

目前两田属于合资车企第二阵营,与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东风日产,上汽通用等第一阵营有所差距。

而在第二阵营中,广汽本田稍逊东风本田,广汽丰田稍逊一汽丰田。不过,广汽丰田在增长率上领跑整个日系;广汽本田的SUV阵营同比增长超80%,势头很猛。

在广汽自主品牌中,广汽传祺值得注意。

回顾 历史 ,广汽集团 2006 年便开启了自主品牌发展战略,2008 年成立广汽传祺 汽车 公司,并于2011年跟随国家的新能源策略,成立广汽传祺 汽车 新能源分公司。

2018年是广汽传祺的小巅峰,本来2018年三季度前,广汽新能源发展一般,年底依靠降价等方式来冲击销量,起到了很大的效果。

2018年9月广汽新能源整体销售2007辆,创造自成立以来的单月最高销量纪录。2018 年 1-9 月,广汽新能源累计销量破万达11071辆,同比增长 348%。

在11月,广汽新能源单月销量首次破三千台,并超额完成1.5万的销量目标。但很快广汽传祺新能源 汽车 销量得到重大的突破的同时,面临着重大危机。

首先,新能源补贴政策大幅减少成为当年新趋势,面对退补,许多 汽车 厂商已经开始上调售价,而广汽新能源 GE3 530却依旧表示买车能够享受最高标准国家补贴的1.32倍,并且 GE3 530全国统一售价仍是12.98万元起,还有店面优惠8000元的终端销售政策。

广汽新能源在大环境下仍取以价换量的模式,能牺牲一时的利润,但长此以往是无以为继的。之所以维持最高补贴,取牺牲利润的方式,主要原因是相比比亚迪、北汽等车企,广汽新能源的产品优势不足。

另一方面,比亚迪、上汽等车企新能源产品线较完善,广汽新能源的产品就比较单一,产品亮点又不够突出,相对而言产品优势不够明显。

根据市场反馈目前广汽新能源产品 GE3、GS4 PHEV、GA3S 三款车型的产品质量备受诟病,主要问题都集中在续航、转向及变速箱系统、异响等方面。

续航方面,实际续航与公关续航公里数相差甚远,现广汽传祺纯电动车使用锂电车,电池组的体积与重量相对较大,使整车的重量偏高,驱动中需要消耗更多的电能。

同时存在当蓄电池还有10%蓄电量时会突然跳至为零的情形,低温状态续航能力更低。转向系统方面,新能源 汽车 轴距长,对传动轴的性能要求非常高,传动过程中存在异响,变速箱为购件,成本昂贵同时存在失效、整车停止运行等问题。

广汽传祺 汽车 发展的时间较短,新能源 汽车 研发技术方面还有部分缺陷,系统还不够完善,没有形成 汽车 功能平台化系统,而这也是需要华为的原因。

如虽有动力底盘工程部,但动力方面比较欠缺,没有专门的研发发动机,储电池相关核心技术的研发部门,新车的研发,发动机、离合器、蓄电池这些核心部件都需要向外购买,新能源 汽车 的新能一定程度上受到供应商提品的质量影响。

总的来说,合资品牌仍占主要地位,广汽的自主品牌还未成型。

近日,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表示,广汽如果要想实现电动化、智能网联化转型,单靠自身的力量是很难的,与华为合作,是一种必然。

对此广汽认为,第一是自主创新,第二是合资合作。

那么从广汽的年报中,能看到广汽的战略变化和创新能力么?

首先,据年报显示,广汽集团2020年实现营收631.57亿元,同比增加5.78%;实现归母净利润59.66亿元,同比下降9.85%,营收增长净利润却在下滑。

对于2020年业绩表现,广汽在年报中表示,营业收入的增长主要是国内 汽车 市场销量增长逐步恢复,集团自主品牌传祺车型产销结构优化、埃安新能源车销量逆势增长等综合所致。

但要知道,2020年的疫情是一个偶发因素,随着疫情的缓和,各大厂商都实现了增长。

其次,在年报中,广汽还宣称开创了自主品牌研发和生产体系的广汽模式。

分析年报,其中,广汽本田、广汽丰田实现了产销大幅优于行业的优异成绩,广汽本田实现产销80.56万辆和80.58万辆,同比增长3.73%和2.65%;广汽丰田实现产销76.50万辆和76.50万辆,同比增长14.08%和12.17%。

与之相对应的是,自主品牌全年实现产销34.59万辆和35.40万辆,同比下降却8.81%和7.95%。旗下雅阁、凯美瑞终端销量占据中高级轿车细分市场前两位,无一不是合资品牌。

第三,“美化”的年报,并不能掩盖广汽的隐忧。

相比2019年自营业务亏损达57.48亿,2020年因销售费用减少9.11亿,才显得不那么尴尬。

业务收入2020年相比2019年减少了4.28亿元,整体来看,自主业务疲软,产品竞争力较弱,因此很难赚钱,其业务除了广汽丰田和广汽本田合资外,自营业务毛利率全线下跌,所有业务毛利率6.47%,乘用车毛利率面临亏损,金融及其他业务毛利率却高达36.68%。

2020年9月,广汽对自主品牌进行一体化改革,并在两个月后的广州车展上宣布其高端纯电品牌埃安正式独立,广汽也曾表示新能源仍未实现盈利。

最后,广汽集团党董事长曾庆洪曾表示,广汽将聚焦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核心技术“两个领先”,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在创新方面主要有三大措施:第一,加大研发的投入;第二,加强人才的培养;第三,加强加快体制机制的创新。

烧钱的广汽的确是在行业名列前茅,从2015年到2020年,广汽研发投入从19.19亿元增长接近三倍,达到51.25亿元,2020年,广汽研发支出占比为8.17%,远高于比亚迪、长城 汽车 、上汽集团。

但在人才上,广汽集团研究生学历以上员工只占4.7%,本科和专科学历占23.53%和19.81%,其他学历占到51.95%。

在人均薪酬上,广汽集团从2016年的5.1万增长至2020年的7.028万元,人均创利却从2016年的8.31万元减少至2020年的6.364万元,在2017年和2018年,人均创达12.8万元和11.49万元。

研发投入的增加,并没有带来更多的收益,更让我们注意的是,广汽能否有新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尽管目前市盈率在20以下,但广汽集团依然不是一个值得入手的标的。

跟很多车企类似,广汽也逐渐转向自主品牌,而以华为为支点,广汽想通过广汽埃安杀入2021年战况激烈的竞争中,这些结合起来,大概率将会表现为一个明显的“拐点”,但能否成为成长性,着实令人担忧。(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

壳牌和华为logo区别

手机企业跨界造车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远一点的比如苹果汽车传了好几年,近一点的则有小米汽车谍照曝光。不过有一家手机企业造车却格外受到关注,它就是华为。3月31日,一则“任正非发文重申华为不造车”的消息冲上热搜,让最近半年火热的“华为问界”汽车陡然降温。

据悉,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内部发布公告,再次强调“华为不造车”,并将有效期延长了5年。此外,任正非还对华为logo在汽车产品上的露出提出了严格要求,强调不能使用华为/HUAWEI在整车外观和宣传上,甚至重点提出不能使用“华为问界”和“HUAWEI AITO”的标识。

目前华为与车企的合作模式共三种,分别是作为供应商提供软硬件给车企、HI模式、智选车模式。HI模式比较有名的就是极狐阿尔法系列的华为HI版,搭载华为高阶自动驾驶系统;智选车模式比较有名的就是前面提到的AITO问界。事实上,AITO问界的生产商是赛力斯汽车,但由于华为品牌知名度太高,导致很多人压根就不知道赛力斯。

在2023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余承东再次强调“华为不造车,是帮助车企一起造好车”。有网友解读华为是想当汽车界的“南极人”,也就是不同车企的产品都可以贴牌华为问界,借助华为的品牌知名度和渠道卖车。这一做法虽然可以快速帮助华为在汽车业务上赚钱,但隐患也不小,如果产品出问题,背锅的是华为。所以华为内部出现了意见分歧,最终有了任正非禁用“华为问界”的文件。

坊间还有消息称华为内部已经出现了派系斗争,有留言称“如果你不是hw亲信,也会被未来的hw亲信干掉”。更让人值得玩味的是华为轮值CEO徐直军公开发言称“有部门、个人、合作伙伴滥用华为品牌”,巧合的是前一天在AITO汽车的海报中刚好出现了“HUAWEI 问界”的标识。余承东本人3月31日晚在华为内部论坛留言道“这个时代变了,只会让我们更加艰难!若干年后,大家都会看明白的!留给时间去检验吧!”看来华为内部对于汽车业务路线的分歧,已经摆在明面上了。

最近还有一条热搜也与华为有关,那就是华为退出了和广汽合作开发的广汽埃安AH8项目,改为广汽自主研发,华为以供应商的身份继续参与。有内部人士爆料称:华为东西是不错,但要价太高,合作过程中又太强势,让人无法忍受。可以说任正非在汽车业务上的谨小慎微,限制了余承东的发挥,问界如果没了华为做前缀,销量势必会有所下跌,毕竟购买问界的消费者大多数都是冲着华为的牌子去的。

主编点评

今年第一季度,问界汽车的销售再次遇冷,根据赛力斯公布的数据,1-3月赛力斯销量分别为4490辆、3505辆、3679辆。相比去年12月10143辆的销量下滑明显,而赛力斯的销量几乎都来自问界。依靠品牌粉丝卖车短期内确实可以获得不错的销量,但品牌的粉丝是有限的,如今没有了华为logo露出,脱下华为面具回归赛力斯本身,问界究竟能打动多少路人消费者?这可能要看隔壁阿维塔11的销量才能知道答案。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车驰神往,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华为电动汽车上市时间

两者的区别是设计理念不同、外观不同。

1、设计理念不同:壳牌的设计理念是红色和**作为原色,看起来更加绚丽多彩;华为的设计理念是花瓣慢慢开放,花瓣上加入光影元素,折射出了华为创新、稳健、和谐,寓意了华为积极进取、不断创新、和谐商业环境、开放合作的理念。

2、外观不同:壳牌标志在其品牌中使用红色和**作为原色,看起来像一个冠冕,暗示公司统治石油业务;华为标志底部核心聚在一起,说明华为坚持客户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理念的核心聚焦,花瓣下面配上黑色的“HUAWEI”字母,在花瓣红色的映衬下,标志显得独立且吸引人。

华为不造车,发布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新品牌“HI”

小伙伴们知道华为需要新能源汽车!而且是纯电动车!是的,我们的朋友没有错。华为确实需要生产新能源汽车。我觉得华为跨界营销的第一步还是很难的,但是很多小伙伴都很关心华为新能源汽车什么时候推出。所以今天,边肖汽车将向朋友们简单介绍一下华为电动车的上市时间。

华为电动汽车上市时间:外观

威马EX5的前脸用了电动车常用的封闭式格栅,充电盖上设有威马Logo,可以显示电量信息,具有必要的科技感。大灯造型平平,L型日间行车灯点亮后非常醒目。此外,新车前保险杠还配备了前雷达、前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为智能驾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威马EX5是一款紧凑型SUV,车身尺寸为4585*1835*1672毫米,轴距为2703毫米。新车的横向线条简洁流畅,还用了隐藏式门把手来降低风阻。此外,EX5还有一大黑科技,那就是侧窗玻璃上的交互界面。当用户靠近汽车时,汽车可以感知识别小伙伴的身份,并在主驾驶窗口显示续航里程、行程、路线推荐等信息。

华为电动汽车上市时间:内饰

内饰方面,新车内饰设计相对简单,中控12.8英寸触摸屏支持电动旋转。为了配合中控面板的选装功能,魏玛还设计了可视中央扬声器和隐藏式空出风口。此外,威马EX5还配备了12.3英寸全液晶仪表和i-control操作面板,让内饰充满科技感。

华为电动汽车上市时间:动力与价格

动力方面,新车将搭载最大功率160kW的电机,全充电纯电驱动最大续航里程600km,综合工况续航里程超过450km。快速模式可以在30分钟内完成100%的能量补充。如果只看续航能力,根本不会失去比亚迪甚至特斯拉。

华为电动汽车上市时间:时间

这次下线的EX5量产车定位为紧凑型纯电动SUV。官方数据显示,该车最大续航里程可达600公里,综合工况续航里程为450公里。起步价在20万元左右。将于4月开幕的北京车展将进行预售。威马汽车战略规划副总裁吕斌代表表示,自12月11日以来,EX5的预定数量已经超过1000台。

华为电动车上市时间:配置

威马EX5利用整车的交互式智能引擎,通过八大智能应用改变新能源汽车的场景。这八个智能应用不仅仅是中控面板上的几个功能,而是从软件的嵌入式层面进行了本质的改变。智能系统控制着整辆车,而不仅仅是中控台上的几个功能图标。因此,汽车的行驶状态、电池电量的状态,通过GPS导航了解当前情况的路况和道路属性,倡导驾驶员使用不同能耗设置的不同驾驶模式,基本上对提高续航里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看完边肖汽车的简介,你对华为电动车上市时间有必要了解吗?那么,你的朋友们喜欢今天边肖汽车为你的朋友们介绍的这款华为纯电动汽车吗?汽车边肖认为纯电动汽车是最经济的,因为我们可以不考虑燃料成本!最后希望车系的简介能给朋友们解决问题。

百万购车补贴

造车,华为的「原罪」?

关于华为造车的传闻一直存在。

10月30日,在Mate?40系列华为中国区新品发布会上,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表示,?“华为不造车,而是帮助车企造好车,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一辆车。”

与此同时,王军正式介绍了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新品牌“HI”,?包括新技术、新体验和新模式,旨在通过华为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以创新的模式与车企深度合作。

早在2014年,华为便成立“车联网实验室”,致力于汽车互联化、智能化、电动化和共享化的技术创新,并先后携手大众、戴姆勒、上汽等传统车企一起研发车联网,所以关于华为造车的消息一直没间断过。HI方案的推出,再一次盖章华为的态度——不造车,主要聚焦ICT技术,提供智能网联汽车增量部件,帮助车企造好车。

“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一辆车”是HI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愿景,这个方案包括1个全新的计算与通信架构和5大智能系统,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和智能车云,以及激光雷达、AR-HUD等全套的智能化部件。

不久之后,我们将会看到HI?logo出现在你买的汽车上。HI用的是联合开发新模式,简单来说,就是车企继续发挥整车优势,而华为主要是专攻技术,两者联合共同设计开发车型,车型的logo不变依旧是车企的品牌,只是在车身上会有HI?logo露出。

在HI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推出之前,华为在去年推出了HiCar系统和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向外界表明自身的定位,即为主机厂的供应商,把极智、愉悦、信赖的出行体验带给消费者。

值得注意的是,中信证券曾表示,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营收,有望在未来十几年内达到500亿美元的量级。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4 月 1 日晚,位于北京合生汇的华为直营店里,问界 M5 展车前原本贴着「HUAWEI 问界」的标签被撕了下来,距离任正非发布「五年内不造车」的言论仅过了 24 小时。

这个标签被贴上去不到一个月,3 月初「AITO 问界」刚刚更名为「HUAWEI 问界」,如今就收到了「连夜拆除」的命令。

也是在同一天,被「不造车」声明推上风口浪尖的余承东出席了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网上那些猜测没有被证实,余承东又一次强调了「现在去掉华为 Logo 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其实华为一直坚持不造车,要帮助车企造好车」。

「一直坚持不造车」,似乎从华为涉足汽车业务以来上上下下反复强调的话题,似乎造车一直是外界「一厢情愿」的推测。那到底是谁想造车?造车是不是华为的「原罪」?

被架在火上烤的华为,做错了什么?

「我们当时想把问界叫做华为问界,成为我们一个生态品牌。」「有些领导有不同的意见,所以就出了个文件,把『HUAWEI』取消掉,其实本质没有改变。」

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上的,余承东这样回应这段时间问界改名的风波。有人说余大嘴是把华为的「内讧」摆到了台面上,其实从华为一开始进入汽车圈,网上一直流传着一个「模式」的说法,尽管没有得到过证实,不过华为多线并行打入汽车行业的策略一直存在。

2021 年,就在华为正式宣布与赛力斯联手推出智选车 5 的那个上海展上, 笔者受邀参加了两场华为的发布会,一场是面向消费者的赛力斯 5 亮相发布会,一场是面向 B 端的华为智能车 BU 发布会。

(2021年上海车展期间,华为分别举办的两场发布会)

不同的举办方,不同的风格和定位,代表华为进入汽车圈的不同路线:

一是零部件供应商模式,提供标准化的零部件;

二是 HUAWEIi Inside 模式,提供智能汽车的全栈解决方案,面向 B 端车企,衍生出来的车型是北汽极狐阿尔法 S HI 版和阿维塔 11 HI 版;

三是华为智选车模式,提供零部件和解决方案支持,深入的参与到产品的全过程中,直接面向 C 端消费者,衍生出来的车型就是后来的问界系列。

不过对于消费者来说,如此复杂业务模式是不太容易分清的。尽管华为 n 次强调不造车,但在消费者眼中这些车型统统被冠上了一个名字「华为的汽车」,橙色购物软件里最畅销的尾标一时间成了「HUAWEI」。

不只是消费者,行业内也同样「懵」:2B2C 双吃的玩家,除了华为这么干,剩下的也就是百度了,但似乎也跟华为一样受到外界的猜忌:HI 模式和智选车模式有什么区别?2B 和 2C 业务会不会互相抢客户?华为入局汽车行业,到底是要抢智能化增量市场?还是要抢车企的饭碗?……

一系列猜疑、偏见、新合作模式尝试的结果是,HI 模式这一边,2023 年初原本 HI 模式的负责人、曾任车 BU 总裁的王军被停职,原本的合作伙伴广汽终止了 HI 模式的合作;智选车模式这一边,在经历了开年的促销优惠、问界改名「HUAWEI 问界」等操作后,问界车型销量回落进入瓶颈。

如果不立即打消外界对华为「造车」的猜想,如今烤着华为的这团火眼看就要烧到眉毛上来。

不造车,那么难理解么?

19 年,华为话机事业部首次研发出国内最早的数字电话机。但由于产品属于外包,质量不能把控,频频出现故障,投诉、返修,让华为的口碑备受拖累。

当时的任正非拍案而起:「华为以后再也不做手机了,谁提做手机,谁就下岗!」

有没有觉得这段历史有点熟悉?当然,十几年后的 2011 年,华为最终还是选择做了终端手机业务。不过 2011 年华为的技术积累、市场对于手机的需求,甚至手机这个产品的定义都早已翻天覆地。

如果没有这段经历,如今喊着让华为自己造车的声音应该没有这么多。「既然能造手机,为什么不能造车呢?」恭喜你,雷军也是这么想的。

当年的手机圈流行这样一个说法,「手机终端业,得芯者得天下」。以芯片为代表的核心技术、运营商和产品定义能力,是造手机的命门;至于生产制造,苹果与富士康的代工模式丝毫不会影响 iPhone 的产品质量。

但是到了产业链复杂几十倍上百倍的造车上,就没那么容易了。最简单的例子,早起以代工模式起价的几家新势力,初具规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组建自研团队和自建生产线,我核心技术和整车生产握在自己手里。

所以华为如果下场造车,第一步要补齐的就是在传统企业领域的空白经验。据透露华为每年在智能汽车业务上的投入超过 100 亿;如果要自己下场造车,这个投入要翻不只一倍。

至于收入,刚刚过去的 2022 年,华为智能车 BU 营收 21 亿,这建立在 AITO 问界这个系列亮相第一年就卖出了 7 万多辆的成绩上。如果推出华为自己的汽车,销量会比问界高出多少?定位在哪个区间?会不会经历产能危机?如果遇到类似手机芯片卡脖子的零部件制裁该怎么办?

从 2020 年手机业务遭遇制裁开始,华为转投智能汽车业务是为了给自己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不是挖下一个更大的坑。在这些问题都没有明确的答案之前,不造车,不是很容易理解么?

华为到底要做什么?

从华为入局汽车行业开始,就有人将华为必做智能化时代的博世、大陆,就连余承东自己都这样说,「原本的想法是在汽车领域成为博世、大陆这样的供应商,但是在今天这个时代好像不太成立了。智能化增量很难像标准化增量那样大规模去卖,需要跟车厂深度的卷入,不断的 OTA 不断的迭代。」

不过从一开始,华为就不是奔着单纯做智能化增量零部件供应商的路线去的。

华为在智能汽车上的投入,既有大家比较熟知的自动驾驶、鸿蒙座舱,也有电机电驱、热管理、计算平台,甚至激光雷达、AR-HUD 这样的零部件。如果我们将每个业务的市场前景分别算一笔账,这大概一个千亿规模的巨大市场;似乎每一个增量市场的细分领域,也都能找到颇具产品竞争力、日子过得也不错的竞争对手。

举个例子,2022 年前三季度,亿咖通的营业额是 20 亿人民币;地平线在 2020 年芯片出货量只有 16 万片时,营业额是 2 亿~2.3 亿人民币,2022 年低地平线累计出货量已经超过了 200 万片;手握自动驾驶+鸿蒙座舱+计算平台+传感器等等的华为智能车 BU,2022 年营收 22 亿人民币……

它们都是智能化增量市场的新玩家,都需要与车企通过深入参与共同研发合作。不同的是,亿咖通和地平线瞄准了智能座舱或是智能驾驶的某个细分领域,而华为想做的是推出打包式的整体智能化解决方案。21 亿不是智能化增量市场的天花板,是目前这种整体解决方案的「瓶颈」。

消费者能接受这种模式么?以目前 HI 模式主打的高阶智能驾驶来看,有多少消费者愿意为高阶智驾体验支付价格不菲的溢价?过去一年里,每一款主打智驾功能的新车市场遇冷都在告诉我们,愿意为智能驾驶支付溢价的消费者,远比行业预期的要少。

汽车行业能接受这种合作方式么?华为自己很清楚,「(李斌、何小鹏)他们都不太可能在智能化上选择华为,因为他们有自己的追求;国外巨头们,因为华为被制裁,不会选我们;传统的车企,如果怕失去灵魂也不会选我们。」

任正非的「五年不造车」试图给车企们吃下一颗定心丸,但目前来看这颗「定心丸」似乎还不够。当智选车模式下,华为参与到了车辆的开发、决策、生产管理等一系列环节时,这本身就不是一家「供应商」身处的位置。

华为带着一颗改变汽车制造模式的野心,但是汽车行业好像不太答应。如果把整体解决方案分别拆开,退回供应商应有的位置,华为似乎也并不「甘心」。

最后

多年前就有华为内部人士表示,任正非几乎不会干预具体业务,只有涉及主要战略的时候才会站出来,「不造车」就是华为坚定的战略。

至于战术怎么打?至少像以前那样,将手机行业的成功经验照搬到汽车上,这个打法是行不通了。就算是华为,依然要去遵守汽车行业的玩法。

这种感受在这个春天尤其明显,那些我们以为能一夜之间巅峰汽车行业的新技术新产品似乎并没有来的那么快,新势力、新造车似乎没我们想象中过得那么好,一些传统车企似乎也没我们想象中过得那么坏。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GeekCar极客汽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标签: #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