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下乡政策夯实底盘-新能源汽车下乡有补贴吗

tamoadmin 0
  1. 云南省新能源汽车下乡补贴政策
  2. 新能源汽车迎来质变时刻
  3. 多重政策“齐发力”,换电模式迎来新风口
  4.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举措
  5. 聚焦2019销量丨自主头部座次未变 2020年均有杀手锏

延续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

6月2日,据央视新闻报道,李强主持召开院常务会议,研究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

发展空间十分广阔。要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动力电池系统、新型底盘架构、智能驾驶体系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统筹国内国际开发利用,健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构建“车能路云”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提升全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和绿色发展水平。要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

新能源汽车下乡政策夯实底盘-新能源汽车下乡有补贴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会议指出,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发展空间十分广阔。要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动力电池系统、新型底盘架构、智能驾驶体系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统筹国内国际开发利用,健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构建“车能路云”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提升全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和绿色发展水平。

要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优化消费环境,更大释放新能源汽车消费潜力。

这是今年以来高层第三次在重要会议上提出促进新能源汽车与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发展,特别是明确提出要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自2014年起,国家一直对新能源汽车实施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2022年9月,已经连续三次延续免购置税政策2023年12月31日,稳定了社会预期,提振了市场和消费信心,对推进我国交通能源转型、拉动消费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不排除2024年继续减免的可能性。

4月28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其中提到,要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充电桩、储能等设施建设和配套电网改造。

5月5日,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建设充电基础设施。要适度超前建设充电基础设施,创新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和维护模式,要引导企业下沉销售服务网络,满足不断增长的新能源汽车维护保养需求。

5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支持地方结合实际开展县乡公共充电网络规划,加快实现适宜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地区充电站“县县全覆盖”、充电桩“乡乡全覆盖”;鼓励地方出台农村地区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专项支持政策,开展电动汽车与电网双向互动(V2G)、光储充协同控制等关键技术研究,建设光储充一体化充电基础设施;而且明确提出支持农村地区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并给予消费券等支持。

结合最新举措,一系列密集利好政策的出台,从新能源汽车购买、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再到动力电池、地盘架构、智能驾驶体系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及完善回收利用体系,国家已经从产业生态、核心技术突破及高质量发展方面,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产业发展战略布局。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及充电基础设施发展势头向好,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688.7万辆,占全球61%的市场份额,中汽协预计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突破900万辆。我国充电基础设施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大功率充电桩加速落地,标准体系逐步完备,有序充电、车网互动等创新应用进入示范阶段,产业生态稳步形成。

可以预见,随着密集利好政策的实施,我国新能源汽车将持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也会继续提速,相关产业链及企业有望从中受益。

云南省新能源汽车下乡补贴政策

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举措

国家发改委网站消息,6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延续良好态势。1—5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00.5万辆、294万辆,同比增长45.1%、46.8%;出口45.7万辆,增长1.6倍。近期,院对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部署,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从需求侧和供给侧双向发力,持续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是做到“四个持续”。

一是持续扩大消费市场。按照院常务会议部署,推动出台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举措,推动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等活动,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平稳增长。

二是持续提升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汽车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顺应电动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支持企业加强动力电池、新型底盘架构、智能驾驶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

三是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和企业的引导,推动形成良性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行稳致远。

四是持续完善基础设施。按照科学布局、适度超前、创新融合、安全便捷的基本原则,加快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不断优化完善城市、城际、城市群都市圈以及农村地区充电网络布局,积极推进居住区、公共区域等重点区域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运营服务水平,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新能源汽车迎来质变时刻

对新能源车型,拟按同期中央财政补贴标准的25%进行省级补贴,各州市财政配套补贴上限或为中央财政同期补贴标准的25%。

车辆补助范围:列入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的车辆,且在云南省销售和登记注册,并纳入云南省新能源汽车安全监测和信息服务平台监测后,可依照办法申请云南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资金

补贴标准:

对照同期中央财政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标准,省级财政配套对单车补贴25%,各州市财政配套补贴上限为中央财政同期补贴标准的25%。此外,为推动上述工作展开,云南省将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具体执行方面,省级补贴资金管理工作主要由云南省财政厅、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负责,云南省科技厅、云南省发展改革委按照各自职责予以配合。

法律依据

《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

一、进一步加强《公告》管理

工业和信息化部实施《公告》管理的车辆产品包括:在我国境内生产、销售并上道路行驶的汽车(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及相应底盘、半挂车、摩托车产品。无轨电车、轮式专用机械车、牵引杆挂车和拖拉机等暂不实行《公告》管理。《公告》包括文本和电子数据两部分,文本主要表述新产品批准以及产品扩展、变更、勘误和撤销等内容;电子数据由最新一批产品数据库和历批汇总产品数据库两部分构成,记录产品的技术参数及产品照片等内容。

工业和信息化部委托专门机构对车辆生产企业申报的车辆产品进行审查和检验。审查、检验机构要严格执行《公告》审查和样车检验制度的有关规定,保证《公告》产品符合《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2004)、《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GB1589-2004)等国家标准的要求。建立《公告》检查确认制度,对已经审查通过的《公告》产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抽查复核,发现《公告》产品不符合国家标准及有关规定的,一律予以撤销,情节严重的,追究违规审查、检验等相关人员的责任。2009年1月31日前,对现有《公告》产品进行集中清理,对不符合机动车有关国家标准及规定的,一律予以撤销。《公告》产品被撤销后不得以同一车辆型号再次申报《公告》。

多重政策“齐发力”,换电模式迎来新风口

新能源汽车迎来质变时刻

政策持续支持、市场逐步认可、技术不断提升、体系日渐完善——一个良性发展的产业循环愈发成形

随着技术成熟度的不断提升、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以及天然的使用成本优势,普通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认可度显著提高,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正处于从政策推动转向市场驱动的关键节点

新能源汽车产业很大程度上处于“总体过剩,但优质产能稀缺”的结构性过剩,对于这种状况,不能简单搞“一刀切”

相对于产能过剩,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面临的更严峻挑战是小和散。

“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这是投资界的一句名言。

新能源汽车似乎正是这样一只“猪”。不但小米、百度等互联网大厂先后入局,一些房地产企业也玩起了跨界造车。传统车企更是不甘落后,纷纷加快转型步伐,努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出更大音量。

与资本热捧形成呼应的是,新能源车市持续火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81.3万辆和179.9万辆,累计销量的渗透率接近11%。这意味着,每销售10台汽车,便有1台是新能源汽车。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强势、技术弱势的局面得到显著改变,建立了上下游贯通的完整产业体系,突破了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技术。其中,动力电池技术全球领先。

智慧芽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新能源汽车专利总申请量的66.79%,中国已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技术来源国之一。

政策持续支持、市场逐步认可、技术不断提升、体系日渐完善——一个良性发展的产业循环愈发成形。

“毫无疑问,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引领者。”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访时,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表示。

2012年院发布实施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正式拉开了行业规模化发展的大幕,历经“十年磨一剑”,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政策、市场、技术的三轮驱动下,进入量变引发质变的临界区。

中国汽车产业借助新能源赛道实现“换道超车”的愿望正一步步走向现实。

要剖析各路资本为何争先恐后布局新能源汽车,有两大背景不得不提。

其一,从数据上看,我国新能源汽车面临着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

据赛迪研究院统计,202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总产能已达2669万辆,而当年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仅约136.7万辆,产能利用率仅为5.1%。

其二,我国对新能源车的财政补贴不断退坡、且补贴对象已由制造商转移给用户,部分新能源车企依靠吃补贴获利的路径基本被堵死。

此背景下,对投资回报和商业风险颇为敏感的社会资本依然大举涌入新能源汽车赛道。特别是百度、小米、大疆、滴滴等科技企业相继入局,更值得关注。毕竟商业跨界本就风险较高,而造车又被公认为投资多、难度大的项目。多年来,全球汽车格局高度固化,鲜有后来者能取得成功。

看似不合理的现象背后,有一个解释最具说服力——资本充分看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前景。

无论是出台的国家将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2022年底,还是出台的新版“双积分政策”,抑或是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都是重大利好。

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

“这是新能源汽车第一次出现在政治局会议上。”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重视和支持,信号已经很直白。

更长远看,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指引下,新能源汽车很可能迎来行业高速增长期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提出我国汽车产业面向2035年发展的六大目标,第一条就是:汽车产业碳排放于2028年先于国家碳减排承诺提前达峰,2035年碳排放总量较峰值下降20%以上。加快发展新能源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

统汽车由三大件组成: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而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是“三电”,只有底盘能应用到传统汽车的技术基础,这也意味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需要打造一条全新的产业链。这让此前许多和传统汽车行业关系不大,甚至毫无干系的行业企业能够深度介入到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当中。

尤其是随着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新能源汽车有点偏离传统汽车的“车”的属性,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了一种科技产品。这也解释了新一轮的新能源造车热背后,为何屡屡有互联网大厂的身影,因为新能源汽车给了它们发挥自身技术优势的舞台。

随着技术成熟度的不断提升、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以及天然的使用成本优势,普通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认可度显著提高。

根据交强险数据,2019年私人新能源汽车增加量占新能源汽车总增加量的比重达到54.3%,2020年这一比重迅速增长到71.5%。

这其中,非限购城市的政策约束性小,更能说明问题。国家信息中心的统计显示,私人新能源乘用车在非限购城市和限购城市的销量分别为60.7万辆和30.3万辆,约为2:1的比例,非限购城市的购买比例较高。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正处于从政策推动转向市场驱动的关键节点,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显著增强。”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沈进军说。

多重利好加持,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火爆程度超出了预期。访中,不少业内人士预计,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年销量可以冲到250万~300万辆。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所设定的2025年新能源汽车20%的渗透率、500万辆销量的目标,很有可能在2022年或2023年就提前实现。

“这样的市场前景,对资本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沈进军说,这一过程中必定会有许多竞争者被淘汰,但的行业竞争格局仍处于“战国时代”,谁能最后“称王”远未盖棺论定。

“这就如同参加奥运会一样,都知道最后能获奖牌的只有三个人,但谁也不会轻易放弃去参加比赛的机会。毕竟没到终点,谁也不知道最终谁会站上领奖台。”在他看来,这或许可以解释各路资本为何格外钟情于新能源汽车。

诱人的赛道,挤满了各路掘金者。在助推行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副作用——产能过剩问题可能愈演愈烈。

业界通常将产能利用率作为产能是否过剩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产能利用率的正常值区间为79%~83%,超过90%则认为产能不足;低于79%则说明可能存在产能过剩。

基于乘联会预测以及各省市“十四五”规划、在建项目及车企产能,赛迪研究院认为,到202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总产能预计可达3661万辆,而当年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预计为530万辆。以此计算,届时产能利用率仍将位于14.47%的低位。

访中,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等业内人士表示,产能过剩无疑会引发资金、土地和人才等要素的闲置与浪费,但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尚未进入大规模普及阶段,要更多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一问题。

首先,规划产能不等于实际产能。

有业内人士分析谈到,所谓产能利用率,简单理解,就是实际生产能力到底有多少在运转发挥生产作用,应当是实际产量与实际产能之比。但一些分析在计算新能源汽车产能利用率时,用所谓的规划产能来代替实际产能,是不准确的。

“大量的规划产能只存在于文件里或PPT中,现实中并不存在。”虽然新能源汽车的实际产能并没有权威统计,但远小于规划产能是确定无疑的。因此,实际的产能过剩程度并没有一些人想象的那么严重。

其次,产能过剩为行业质变打开空间。历史上,不少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出现过产能过剩或者所谓的“泡沫”,但往往正是这一现象为行业实现自我淬炼和提升倒逼出动力和空间。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美国掀起互联网技术革命,在2000年前后互联网泡沫破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也要看到,在此过程中,美国相关产业迅速发展,成为全球互联网产业领导者。凭借着优势地位,美国制定了全世界互联网大部分的标准体系、游戏规则,获得巨大话语权。

国内来看,在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刚兴起时,国内动力电池生产企业一度多达数百家,行业出现较多泡沫。“僧多粥少”的情况下,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相关企业不断研发新技术,掺硅补锂技术、干法生产工艺、刀片电池等纷纷亮相,推动我国动力电池技术迈上新台阶,并催生出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池企业。

访中,专家们强调,在国际汽车标准体系中难觅中国标准的身影,我国制定的多项动力电池标准被国际标准化组织纳,这与我国动力电池技术实力的提升不无关系。

“换一个角度看,出现产能过剩,反映出资本对这个行业前景的看好。毕竟,一个没有前途、无人问津的行业,是不会出现产能过剩的。”沈进军强调,市场经济的要义是通过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出现泡沫,竞争才会激烈,通过竞争才能打造和筛选出强者,进而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最后,化解产能过剩不宜简单“一刀切”。从新能源汽车销售市场看,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少数头部企业产销两旺,大部分企业表现不佳,甚至生存艰难。

202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高于4万辆的8家车企占据了近三分之二市场份额。绝大部分品牌月销量不足1000辆,个别企业产销仅为个位数。

对此,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副秘书长叶盛基谈到,从新能源汽车销量主要集中于头部优质品牌的现象不难看出,终端市场对于优质产能的判断力是有的。预计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的逐步暴发,稀缺的优质产能与庞大的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会越来越明显。

“市场表现冷热不均,证明头部企业的产能过剩压力并不大,甚至是不足的。”在安庆衡看来,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很大程度上处于“总体过剩,但优质产能稀缺”的结构性过剩,对于这种状况,不能简单搞“一刀切”,而应区别对待。一方面,要遏制低端产能无序扩张的局面;另一方面,对于有核心竞争力的头部企业,要加大支持力度,尽快完善关键技术链条,助力中国车企在竞争激烈的全球新能源车汽车市场中占据优势。

“切忌一禁了之。”对于结构性过剩,比较理想的治理思路是投资门槛可以放宽,以便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但产品上市门槛要提高,倒逼企业提升发展质量。

相对于产能过剩,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面临的更严峻挑战是“小”和“散”,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弱”。

工商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企业有479家,大部分都是中小型企业,其中注册资本超过4亿元的大型企业仅占14.6%,注册资本小于4000万元的小型企业则占41.3%。

汽车行业不同于一般消费品,具有产业链长,研发投入大等特点,因此需要一定的规模效应。产业集中度不够,便难以培养出足够体量的头部企业来引领行业发展。

表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虽然连续六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但国内尚未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企业,也缺少明星车型和国际知名品牌。

更加紧迫的是,竞争形势正在发生变化。在全球减碳、电动化提速的大背景下,中国提前卡位的新能源汽车已经不再是新赛道,而是各方都瞄准发力的主赛道。不少原本对电动化不太上心,或者“雷声大、雨点小”的跨国汽车巨头开始在这一领域频出实招:以ID系列为代表,大众汽车加速推进电动化产品的落地

如果说中国凭借着起跑早的优势占据了一定的先机,那么当跨国巨头动真格了之后,小而散的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能否在这场“正面硬刚”中将优势变成胜势?

挑战显而易见。“无论是制造技术、资金实力、研发能力还是产能供给方面,跨国汽车巨头都占据优势。”

以研发投入为例,作为国产新能源汽车的代表,“蔚小理”三大新势力持续保持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超过9%。尤其是主打智能科技的小鹏汽车,研发投入占比更是逼近21%,远高于大众、戴姆勒、丰田、宝马等国际巨头4%~6%的研发投入占比。但即便如此,前者一年的研发费用也不过十多亿元人民币,而大众汽车仅仅为一个MEB电动车平台就豪砸500亿欧元,这背后的创新能力差距不言而喻。

但优势也有目共睹。比如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就称赞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了技术、产品和市场的“三个突破”。

“作为新能源汽车产销第一大国,中国具备较强的成本优势和产业链优势。”瑞银中国汽车行业首席分析师巩旻分析说,美国在技术方面有优势,但制造环节成本偏高;欧洲消费环境较好,但在电池、自动驾驶等方面有所缺失;日韩在电池及原材料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其他方面较弱。

“在不计算补贴的情况下,中国产品的成本比欧洲同级别产品便宜20%~60%,证明了我们的成本优势;在制造环节,我们的产业链规模、完整性和制造效率都更好,展现出强大的全链条综合竞争力。”

因此,尽管并不容易,但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依然有足够的机会去实现“换道超车”的远大抱负,关键是要让整个行业始终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行业主管部门明确表示,要从四个方面推动新能源车企做大做强。

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

二是加强推广应用,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开展好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也要抓好公共领域汽车全面电动化的城市试点

三是促进跨界融合,推动电动化与智能网联技术的融合发展。

四是提升产品质量,在质量安全、低温适用等各方面提供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引导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水平、树立品牌形象。

“这些举措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用更高的发展质量应对更激烈的市场竞争。”沈进军谈到,比如鼓励企业兼并重组,面对全球电动化趋势,中国车企单打独斗或小打小闹的做法,显然跟不上时代步伐。而通过兼并重组整合优势,集中兵力进行技术、产品、市场的突破,既可以提升品牌竞争力,又可以起到净化市场的作用。

访中,业内人士谈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历经多年积淀,正以喷薄之势开启行业发展新未来。在经历补贴退坡的阵痛后,又遭遇海外巨头的正面竞争,面对汽车业大变局,中国汽车强国之路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可以预见,随着各项举措的深入推进,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迎来从注重规模效应向注重发展质量的关键转变。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举措

2020年4月23日,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新的补贴政策将实施期限延长至2022年底,原则上2020?-2022年补贴标准分别在上一年基础上退坡10%、20%、30%,平缓了补贴退坡力度和节奏。

《通知》中提到,支持“车电分离”等新型商业模式的发展,同时规定,新能源乘用车补贴前售价必须在30万元以下(含30万元),为鼓励“换电”新型商业模式发展,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换电模式”车辆不受此规定。

来源:工信部截图

受此优待,“换电模式”成为热议,在舆论焦点上热闹了一番。在汽车市场低迷的当下,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中下一个风口会是它吗?

政策多步推动“换电模式”

新能源汽车的能源补给主要分为充电和换电两种模式,2019年底,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研究座谈会上强调,充电与换电两者模式不是对立的关系,各有优势和特点,应鼓励包括充电、换电在内的各种新能源汽车电能补给模式共同发展,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便利性。

新能源汽车发展至今,“充电模式”逐渐被大众接受,成为车辆能源补给的主流方式,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市场催生的需求让电动汽车充电面临更大的挑战,如充电安全、效率、便捷性以及快充下电池寿命损耗等问题依然是当下充电模式所存在的技术瓶颈。

相较而言,“换电模式”车辆只需要几分钟便可以完成电池更换过程,时间堪比加油,给高强度用车的纯电动公共服务领域(如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等领域)提升了运营效率,从而降低了运营成本。同时,更换的电池可以在用电波谷时段进行充电,可以节约电能、缓解城市用电压力。但由于换电模式建设成本高,不同品牌、不同车型电池技术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加上普通用户对换电模式认可度低等原因,使其截止目前主要在公共交通领域应用。

蔚来汽车换电过程;来源:盖世汽车

大力推进充换电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2019年6月,国家发改委等三部委联合发布《推动重点消费品更新升级?畅通循环利用实施方案(2019-2020年)》,其中提到,要加快发展使用便利的新能源汽车:聚焦续驶里程短、充电时间长等痛点,借鉴公共服务领域换电模式和应用经验,鼓励企业研制充换电结合、电池配置灵活、续驶里程长短兼顾的新能源汽车产品。

2020年3月,在央视相关报道中,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被列为七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之一。2020年4月20日,国家发改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司长伍浩在新闻发布会上正式表示,新基建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三方面,其中融合基础设施包含有智能交通基础设施,这一信号的释放让新能源充电市场再次迎来新的机遇。

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截止到2020年3月底,我国换电站保有量达433座,其中保有量排名前三的区域为北京、广东省、浙江省,分别为182座、56座、47座。随着国家政策不断地扶持和鼓励,换电模式运营商在成本方面有了一定的缓解,加上技术方面的规范和用车方面的安全性,换电模式市场或将迎来新的风口。

“吃螃蟹的人”的

作为最先吃螃蟹的车企,北汽新能源目前已率先实现电动汽车换电模式的商业化。2020年1月份,北汽新能源工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玉军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上表示,北汽新能源已在全国15个城市运营换电出租车1.6万辆,累计建换电站187座;其中,2019年在北京市投入运营超过4000辆,在五环内及重点地区建成投运90座充换电站,形成城区平均服务半径2.78公里、24小时不间断运营的有力保障。

据了解,北汽新能源根据出租车等运营特征,重点发力底盘式锁轴错齿换电系统,克服了多项技术难点,有效解决目前慢充及快充存在的技术问题、改善电池安全与整车成本问题。

新补贴政策下发后,北汽集团方面对媒体透漏,2020年将加大换电模式车辆的布局,全年建成300个左右的换电站,推广3万辆以上的换电运营车辆。

此外,新政策中?“30万元以上”“换电模式”似乎也给了蔚来汽车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蔚来汽车作为新造车势力的代表,从成立之初,就不断在推进“换电模式”,如今已经有了一套系统、完善的模式。目前市场上蔚来汽车的两款车型售价均在30万元以上,但由于换电模式不受限,蔚来汽车将能够继续享受补贴,也因此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受补贴政策影响,蔚来4月23日盘前股价一度急升超3%。

来源:富途牛牛截图

据悉,蔚来汽车在全球首创电能服务体系NIO?Power,拥有广泛布局的充换电设施网络,NIO换电站能够实现“全自动换电,三分钟完成”的便捷服务。2019年8月份,蔚来汽车宣布,在享受终身免费质保基础上,所有现有和新购买蔚来ES8和ES6的首任车主,即日起可享终身免费换电,满足条件的车主,自驾前往任意营运中的换电站,均可享受终身不计次数的免费换电服务。这一服务的推出,一方面降低了用户用车成本,让用户得到了更便捷的换电服务,另一方面有利于换电模式在市场上的推广应用。

因此,此次补贴政策的下发,让蔚来多了些“瞩目”,也多了些“未来”。

低迷中的“突破口”

2018-2019年,我国汽车市场产销量连续两年下滑,加上2020年初疫情对汽车产业的冲击,我国汽车市场正面临巨大挑战。

随着企业的复工复产,“加快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2020年4月14日,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促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任务,也是推动绿色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同时,他强调,充换电基础设施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充换电基础设施仍存在一定缺口,未来建设任务十分艰巨,需广泛联合、调动更多社会力量,全力推动解决。

自“新基建”提出以来,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迎来了更多的关注和资本热捧。如今,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焦虑问题逐渐转移到充电焦虑上面,让车辆更安全、更快速的上路是用户选择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相比较于充电模式,换电模式可迅速给车辆补给能源,解决了充电焦虑并降低了购车所用成本。随着汽车市场的逐渐复苏,加上各项支持和促进政策的陆续出台,堪比“加油速度”的换电模式或许会成为新的突破。

当然,换电模式当下要面临的难题还有很多,就像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一样,新能源汽车的推动也是阻碍重重,但随着政策的扶持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由“政策推动型”过渡到“市场推动型”,换电模式仍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希望我们也能给它一些时间和期许。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聚焦2019销量丨自主头部座次未变 2020年均有杀手锏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举措

在6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表示,今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延续良好态势。1—5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00.5万辆、294万辆,同比增长45.1%、46.8%;出口45.7万辆,增长1.6倍。

近期,院对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部署,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从需求侧和供给侧双向发力,持续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是做到“四个持续”。

一是持续扩大消费市场。按照院常务会议部署,推动出台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举措,推动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等活动,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平稳增长。

二是持续提升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汽车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顺应电动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支持企业加强动力电池、新型底盘架构、智能驾驶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

三是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和企业的引导,推动形成良性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行稳致远。

四是持续完善基础设施。按照科学布局、适度超前、创新融合、安全便捷的基本原则,加快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不断优化完善城市、城际、城市群都市圈以及农村地区充电网络布局,积极推进居住区、公共区域等重点区域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运营服务水平,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乘用车累计销量为2069.76万辆,同比减少7.4%,其中12月份乘用车零售销量为214.10万辆,同比减少3.4%,市场仍有较大压力。其中,自主阵营洗牌加速,整体份额仍在下滑,但体系力强大、向上战略更快的头部车企已经出现回暖迹象,那些品牌力、产品力不强的末流车企将不可避免被淘汰的结局。

连续三年夺得自主第一,吉利2020目标141万辆

2019年,吉利累计销量1361560辆,连续三年夺得自主第一,这并非偶然。完善的产品矩阵,健全的产品架构,以及突出的产品力,保证了吉利的市场竞争力。在2019年,吉利新车攻势猛烈,全面升级的SUV博越Pro,跨界SUV星越,“全家头等舱”MPV嘉际,以及领克03+成为了新增点。一边是兵强马壮的产品矩阵,一边是别出心裁的营销,还有来自沃尔沃技术、品牌的赋能。吉利独占鳌头的原因看似复杂,但其实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2020年,吉利汽车“稳”字当头,将销量目标定为141万辆,同比增长3.6%。吉利方面表示,“2020年将是吉利汽车向品牌和技术领先进阶的关键一年,也是吉利的架构之年和产品大年”。据了解,2020年,吉利汽车将推出BMA架构第二款SUV“吉利icon”、CMA架构打造的“领克05”、吉利首款中大型多功能SUV“VX11”、几何品牌第二款车“GE13”等6款全新产品。

连续第四年突破百万大关,长城不断扩大“朋友圈”

相比吉利的广泛布局,长城通过产品升级向上的效果更为直观。虽然长城汽车在2019年新车投放有限,但全年销量仍达到1060298辆,并连续第十次夺得中国SUV市场的销量冠军。相比依靠H6爆款拉动销量,长城更侧重于追求产品技术的升级。哈弗H6、M6到新产品序列哈弗F系均在动力、智能化方面有所提升,其中,调整后的M6相较之前更具性价比,销量同比增幅高达63%,年销量接近12万台。另外,WEY成为首个达成30万辆的中国豪华品牌;欧拉品牌主力热销车型欧拉R1,实现在新能源A00级细分市场销量增速第一;长城皮卡连续22年保持销量第一。

作为最早一批“走出去”的自主品牌,长城前瞻性在研发、生产和销售等方面进行战略布局。2020年1月7日,长城汽车与东软集团在2020美国CES展会上正式宣布合作,双方将基于东软自主研发的车辆计算平台(VCP),联合研发面向未来的上车体中央计算平台。目前,长城汽车已先后在日本、美国、德国、印度、奥地利和韩国设立海外研发中心,构建了“七国十地”研发格局;在生产布局方面,长城“9+5”全球化生产布局已趋于完善;在渠道建设方面,长城汽车已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超过500家经销商网络。以此为基础,长城汽车在2020年将继续以全球视野开拓发展。

下半年实现逆势企稳,长安2020年“要跑赢大市”

在自主品牌头部阵营,长安面对SUV寒潮,依靠自身实力推出更高品质的CS75和CS75plus等车型扭转了局面。这也是长安自主品牌下半年开始的持续走强,降幅收窄的主要因素。分别来看,长安乘用车品牌旗下的CS75、CS55、CS35、逸动系列,在2019年12月的销量分别为28620辆、11148辆、16389辆、10325辆。此外,通过优化库存结构、降本增效、专注细分市场产品等一系列动作,也是其在2019年稳住局面的关键。

2018年,长安汽车正式启动“第三次创新创业”,并在不断加大在智能化与新能源化方面的投入;这也是长安汽车“换道超车”的主要手段之一。根据长安汽车“第三次创新创业”的规划“,到2020年,长安自主品牌的销量要达到246万辆,实现中国品牌规模国内第一,全球前十二的水平”。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长安汽车在将推出全新的高端品牌,向更高的阶层进击。

暂别全球新能源车企销冠,2020年比亚迪将“火力全开”

说起比亚迪的2019年,其并没有像2018年那般突飞猛进。并且,比亚迪在2019年不仅出现了销量方面的下滑,其同时也失去全球新能源车企销量冠军的头衔。不过在2019下半年新能源市场转型之后,比亚迪的燃油车板块开始了低调的救场。数据显示,比亚迪燃油车板块从2019年9月份开始强势领涨。此外,值得肯定的是,比亚迪在新能源车板块与燃油车板块有着并驾齐驱的表现;其在2019年总销量中,新能源车型占比为48.6%,燃油车型为51.4%。

在2019年,比亚迪推出了10余新车,而其目前共有“王朝”和“e系列”两个产品系列,旗下产品涵盖了紧凑级轿车、小型SUV、紧凑级SUV以及中型SUV等主流市场。此外,比亚迪已在全球申请专利2.8万项,其中已获授权专利超过1.7万项;从电池、电机、电控到IGBT功率半导体,比亚迪掌握了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核心技术。在智能化方面,比亚迪也将DiLink?2.0智能网联系统和L2?Plus智能驾驶技术应用到旗下产品之中。以此为基础,比亚迪2020年将推出全新车型——汉;这也是比亚迪2020年的“杀手锏”之一。

拿下多个细分市场第一,广汽传祺2020将推多款新车

数据显示,广汽乘用车2019年累计销量超38.46万辆;其中,12月销量3.94万辆,环比增长2.17%。2019年,是传祺产品迭代升级的一年。2019年,广汽传祺不仅完成了现有全线车型的国六改款;还投放了GM6、全新GA6、全新GS4三款全新重量级产品,而这三款车型的到来,成为了广汽传祺2019的“助推剂”。其中,广汽传祺GM6算得上是2019年MPV板块的头号黑马车型;第二代传祺GS4上市后首月销量突破1.28万辆,与全新一代传祺GA6实现了逆势增长,带领广汽传祺上演“翘情”。

2019年,从品质、服务到品牌备受认可,不断夯实基础带来的体系力提升,为广汽传祺的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2020年,也是传祺的产品大年。目前来看,广汽传祺将推出至少3款新车,其中包括GS4轿跑版和插电混动版以及全新一代GA8。随着这些新产品亮相,以及广汽传祺车辆耐久品质管理的落实,在‘四心品质’之上为消费者再增加一重保障,2020年广汽传祺销量有望进一步回暖。

汽车渝评

从行业现状来看,SUV、新能源细分市场阔别高热增长时代,单一车型布局再难从夹缝中寻找到新的增长点。即便是汽车下乡的行业政策感召也没有掀起太***澜。再看竞争格局,合资品牌通过车型、价格持续下压。面对市场、资金、技术、人才,困难与矛盾,自主品牌除了正面应对,已经没有其他选择。而未来自主品牌两极分化将逐渐形成,只有踏踏实实地把产品做好,提高产品竞争力提升品牌实力,才可能在竞争中生存下来。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标签: #新能源

上一篇蔚来汽车最新市值多少亿人民币-蔚来汽车的市值多少

下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新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