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四月份-特斯拉四月份销量

tamoadmin 0
  1. 特斯拉换电池得花14万,今年就别期待电动车继续降价了?

4月10日,特斯拉Model?3长续航后轮驱动版(中国制造)正式开放预订,该车型补贴后售价339,050元,续航里程可达到668公里,预计2020年6月起开始交付。

解读:在乘联会刚刚公布的2020年3月纯电动销量排行榜中,特斯拉Model?3以10160辆的成绩名列前茅。今年前三个月,特斯拉在中国的销量占全球总销量的17%。

马斯克显然不会满足这样的成绩,更关键的是,特斯拉的提车周期正在缩短。3月10日,特斯拉发消息称,由于订单量太多,特斯拉把标准续航版Model?3的交付时间从“2至4周”修改为“6至8周”。不过到了四月份,提车周期又变成了4周,从侧面反映其需求增加的速度没有跟上产能增加的速度。

特斯拉四月份-特斯拉四月份销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这样的背景下,特斯拉势必要对中国市场发起更猛烈的攻势。特别是在美国和欧洲疫情局面日益紧张的情况下,中国市场已经成为特斯拉的“救命稻草”。

可以看出,特斯拉目前正在努力迎合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后驱长续航版是Model?3中续航里程最长的车型,此前曾在2019年8月停售,但是长续航几乎是中国消费者购买电动车时最在意的一点,特斯拉选择在中国市场将这款车型复活。

此外,据特斯拉官方介绍,Model?3长续航后轮驱动版(中国制造)车型标配全车可调座椅加热和高级音响系统。这些要素也是中国消费者比较看重的方面。

该车整备质量为1745kg,电机功率为202kW,搭载77千瓦时容量的三元锂离子动力电池组,能量密度为161瓦时/千克,拥有668km的NEDC续航里程。

该版本售价339,050元,再加上这样的续航里程,将会让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实现进一步的攀升,也将会给同级别燃油车及竞争对手们带来较大的压力

在此之前,Model?3在中国销售的有三款车型:国产后驱标准续航升级版,起售价29.905万元,续航里程445km;两款进口的双电机全轮驱动版本,其中长续航版本售价为43.99万元,续航里程590km,高性能版本为50.99万元,续航里程595km。

此次国产Model?3的序列中不仅加入了后驱长续航版,高性能全轮驱动版也加入到了国产行列中,同步开启预定。Model?3高性能全轮驱动版(中国制造)补贴前售价419,800元,预计2021年第一季度开始交付。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特斯拉换电池得花14万,今年就别期待电动车继续降价了?

在上海车展上***的特斯拉女车主近日在社交媒体上发声,她认为自己遭受了太多人格攻击和污名化指责。

自从4月19号,女车主在上海国际车展上身穿特斯拉“刹车失灵”的T恤一“站”成名之后,这桩消费***的消息就一直没有降过温。

特斯拉女车主作为一个出来***的消费者面对特斯拉这样一家全球性知名企业,是处于弱势地位的,这样的人一般又很容易获得公众的同情和支持。女车主之所以被攻击得这么厉害,在网友们看来,她是“咎由自取”。

第一,她跑到车展上大闹的***方式过于偏激。

第二,第二,谎言,女车主在车展大闹、保安过来控制她的时候,她撒谎说自己怀孕了,还说要割腕***,她后来亲口承认自己当时并没有怀孕。

第三,第三,女车主的丈夫在妻子被拘留期间,来了一个近乎自爆式的的访,说只有检测结果为刹车失灵才会接受,否则绝对不会认可,还有什么自己身边有来自北京的团队,这个团队可以帮助他们洗白,这个队友真是反向助攻之王啊。

第四,第四,车主和特斯拉两方互不信任,特斯拉非常支持第三方介入调查,而车主方面一直推辞拒绝,网友们本来就质疑她是心虚无理,最近温州交警部门委托的温州 汽车 工程学会给了一份鉴定报告,认定是车主把油门当成了刹车,才导致了事故发生,再加上特斯拉4月份公布的1分钟行车数据,女车主污蔑特斯拉好像已经是实锤了。

这是一场暴露于公众眼皮子下的公开审判,每个人都可以发声,但最重要的不是两人道德上的是非,而是这桩消费***的事实究竟如何。

最核心的***其实是特斯拉的刹车到底有没有问题。女车主一口咬定有,特斯拉方面当然否认,这两个是利益的直接相关方和对立方,所以必须得有权威、公正的第三方机构来介入调查,或者更理想的情况,是调取特斯拉数据库中的详细信息,用双方都认可的数据来说话。

可是现实是,目前这两点都做不到。先说这个第三方机构,第三方机构不是没有啊,市监局主持车主和车企行政调解的时候,就指定了一个检测机构——《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他们称这是全国唯一一家检测机构,女车主电话咨询后发现《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是一家质量认证中心,没有事故车司法鉴定的资质。

除此之外,特斯拉***车主抵触第三方机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翻看以往的特斯拉诉讼案件,你会发现依据国内的第三方检测结果,全部是判定事故责任在车主、特斯拉无责的。由此认定第三方机构有问题,还真不是因为人家特斯拉百分百全胜战绩,车主就掀桌耍赖。

业内专家公开表示过,目前国内第三方的鉴定都是按照传统 汽车 的标准去做的,所以结果永远是车主负全责,但新能源自动驾驶 汽车 的逻辑和传统 汽车 有很大的差距,拿旧鞍套新马,这是不适应新技术和新标准的。车主因此质疑第三方检验结果的权威性,并不过分。

没有第三方,就得看特斯拉记录下的行车数据了。特斯拉在4月份就已经提供了事故发生前1分钟的行车数据,结果指向车主飙车没刹住,所以出了事故,但这个结果却没能起到让所有人都信服的作用。事发时的监控看不到,特斯拉的数据也只给了制动踏板物理性移动信号有或没有,专家表示,缺失的参数太多,远不足以判断真相。而且女车主还质疑数据的真实性。

我们刚才说过,解决刹车到底有没有问题这个核心***,最好是有双方都认可的特斯拉数据库里的详细信息,但很遗憾,这一条目前也是没有的。特斯拉在2012年进驻中国,直到今天,都没有在中国建立起数据库,只在美国有,也就是说,特斯拉收集到的中国用户和他们行车的所有数据,全部被传到了美国,控制在特斯拉的总部,他们既是数据事实上的所有者,又是数据的管理者,从人性的角度讲,他也很可能竭尽全力让自己成为数据的受益者。

靠用户大数据推出新的商业模式特斯拉还没有做到,但用数据打赢消费官司,那可是实实在在已经做到的事情。特斯拉在中国已经有超过200多封判决文书,官司胜率是99%。200多起***,你很难相信这些特斯拉车主全部是花钱找事儿、就为了污蔑特斯拉。消费者的这种惨烈结果,很多都是因为第三方检测对自己不利、然后就要求特斯拉提供行车数据,结果特斯拉提供的数据又全部是证明车主有错的,而且就连国内专家也办法去质疑特斯拉的数据。

此外,打官司本身是一件技术性很强的事情,特斯拉无疑有比个体消费者更有经验、更加老辣的诉讼团队。

所以,目前上海女车主这个案件的事实究竟如何,还没办法下一个确定的结论,这时候就把女车主锤死,容易冤枉人。

今年买车,到底该不该等。

这个疑问,应该是当下大部分消费者对买车这件事的态度。等,可能带来的是单车价格的下降,有了燃油车清库存的先例,就可能会有新能源车的价格波动。这种想法不能说不符合逻辑,只能说这么认为过于简单。但业内普遍认为,整体车市的价格会在二季度开始稳定。

换句话说,燃油车、新能源车的价格可能都不会继续往下降了。

燃油车的国六B推迟正在协商,这么看,燃油车似乎已经不用再期待着进一步降价了。那么,新能源车,是否还存在着降价的可能性?最近一则特斯拉更换电池需要14万元的消息,基本上可以说是间接打破了这种美好的期待。特斯拉更换电池,14万元这个价格早就是特斯拉明码标价的(电池+工时费),至少在2021年的海外市场也是这个价格,但到了2023年,磷酸锂价格下探接近谷底的时候,这个价格仍然没有被打破,还是14万元。不谈整车,今年就连零部件的价格可能都很难再往下压了。

那,电动车,是否今年真的再难有降价举动了?

价格战,不会是2023年车市主题

今年的一季度,对于买车的消费者来说是好事,部分主流的合资车有巨额的优惠出现。但对于整车厂就不算是好事,即便销量微增,也不算好;今年1-2月,汽车产量下降14%,新能源车产量增长16.3%,汽车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使得部分车企不得不使出了价格战。

一方面,燃油车用价格战夺回被新能源抢占的部分市场份额,以及应对国六B到来,而销量依然不及预期,还导致利润急剧下滑;另一方面,新能源增速虽然高,但各地补贴行为依旧存在,放眼大部分新能源品牌,都还是亏损的状态。

今年1-2月的车市,整体利润下滑了42%左右。

这就是国内汽车行业的大环境,赚到钱的企业是少数。从大环境来分析,汽车产业的价格,理应不该继续降了。而且,汽车制造利润率已经达到了六年同期的最低值,只有3.2%。

降价,对消费者是绝对的好事,也是因为降价才让消费者知道这些合资品牌利润率有多高。从今年初,由特斯拉掀起的一场价格战在3月份达到了顶点,多个品牌燃油车开启降价促销模式,部分新能源企业跟进。甚至,比亚迪等企业发布的新车价格,直接对标燃油车,给出了“油电同价”的价格。之后,就是车市整体价格的内卷,价格战在一季度内打的很热闹。

也就有了后来的利润率下降,但利润的下降,不是一件好事。

首先站在消费者角度,降了,第一波尝到甜头的人买了车,剩下的一批消费者越是降价越是观望,期待着你还会继续降价的操作,诚然,成都那一波降价热潮最开始就没起到很大的***作用。

其次,站在整车制造企业角度。亏本的买卖不能长久,利润率的降低可能导致车企减少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没有足够的利润,支撑研发投入上的预算,降价的弊端就只能自己消化,没有新技术支撑的新产品,让消费者买单的可能性不大。

看长远一些,就是车企随着利润的下降,也会导致投资者对汽车产业失去兴趣,赚不到钱,就吸引不到资本。对消费者来说,用低价格买到所需的产品,确实划算。但对于汽车行业来讲,这波价格战持续的时间已经足够长,影响足够大,但起到的效果却十分有限。

再降价,利润率继续走低,最坏的结果整车厂倒闭、零部件供应商利润降低、员工失业等等,这些都是一系列的问题。适度降价,解燃眉之急可以,但长久的降价就是一把双刃剑;而且车企利润走低,也难以维持长时间的价格战。

今年电动车主线,到底是什么?

看几家车企的2022年财报、2023年目标就能看出个大概。国内新能源品牌头部的比亚迪,公布的2022年财报,净收入4240.61亿元,同比增长96.2%;净利润166.22亿元,同比增长445.86%。今年的目标是400万辆。

长城汽车,2022年财报营业总收入1373.4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2.66亿元,同比增长22.90%。全年销量106.17万辆,今年目标是160万辆。广汽集团2022年财报,营业收入约1.93.35亿元,同比增加45.5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80.68亿元,同比增加10%。去年销量243.38万辆,今年销量目标比2022年提升10%。

以上三家,基本构成了目前国内汽车行业的头部品牌。

然后,再看三家去年的研发费用。比亚迪186.54亿元、长城汽车64.45亿元、广汽集团17.07亿元。没有利润,研发预算必然不会增加;其实从研发投入角度分析,也能看出,三个品牌中谁的盈利能力最好。

不可否认,比亚迪现在在国内新能源市场,已经有了足够的话语权,也有了产品定价权和定义权,今年要发展成比亚迪、腾势、F品牌和仰望这四大品牌,覆盖低价格到超豪华市场的全价格区间

试想一个问题,比亚迪在今年要寻找400万辆落地的同时,价格上会不会有松动?

答案显而易见,大概率不会有松动。首先要支撑起F品牌、腾势和仰望这些高端品牌的价值,价格上的调整是一大禁忌。其次,虽然比亚迪硬件上的研发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但智能化的短板也是很明显;而且在2023年以前的时间里比亚迪似乎不是很看重这类上的研发投入,但之后对它来说不一定不重要。而且,它也不需要用以价换量这种套路来完成销量目标。

今年看比亚迪的降价,可能性不大。满足销量目标,并且赚钱搞研发的同时,还得维持利润增长,这是比亚迪2023年里想要完成的,也是为2024年打基础。

而之后长城汽车、广汽集团,大概率会跟随比亚迪的定价模式,比亚迪价格不调整它们也不会调整,或者有可能还会拔高价格。毕竟利润率、销量、技术上的差距现在已经出现,如果不赶超的话,技术上的落后是非常致命的,会直接影响到整个集团的利润率。

再说一个关于降价的信息,磷酸锂价格的下探现在已经基本到了谷底,但新能源市场仍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降价。所以,只有两种可能,第一是磷酸锂价格的下探已经提前被透支了,现在原材料成本的下降,也不能***整车厂对终端价格的调整,再降可能就亏损更大;第二是趁着原材料的成本下降,保持原有价格获取高利润。

不过,第二种猜想可能性不大,若真如猜测所描述,按照市场逻辑,那肯定会有第一个安奈不住的品牌率先降价换取销量。但,已经到了4月份,仍然没有人开这个头,市场的平静也导致了业界普遍更相信第一种,磷酸锂价格已经被提前透支。

要等新能源车降价,今年,恐怕会落空?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路咖汽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标签: #特斯拉

上一篇汽车冒黑烟正常吗-汽车冒黑烟严重吗

下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新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