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评价研究院法人是谁_汽车评估师学校

tamoadmin 0
  1. 汽车安全性听谁的?C-NCAP?C-IASI?或许你得先知道这些
  2. 中国汽车健康指数的含义?
  3. 中国保险汽车研究院
  4. 汽车电子篇:均胜电子(二)
  5. 剧透!2021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四大亮点抢先看
  6.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是上市公司吗?

1、25%正面偏置碰撞测试有参考价值吗?对于普通中国消费者来说,这个答案是没有,为什么这么说?先来简单看看这项测试是怎么回事。

25%正面偏置碰撞测试最早由IIHS(‘Insurance?Institute?for?Highway?Safety,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在2012年8月开始在美国进行,根据IIHS官方的说明,设立25%正面偏置碰撞测试的目的是“模拟车辆左前侧与另外一辆车或者诸如树和电线杆发生碰撞时的场景”。这项测试几乎完全避开了车辆的纵梁,最初开始施行的时候,除了一两款车型外,绝大部分车型的成绩都被这项测试“撞得人仰马翻”,一度造成消费者的信任危机。目前只有美国和中国进行25%正面偏置碰撞测试,上面说的是美国市场的情况,下面说中国市场。

进行25%正面偏置碰撞测试的马自达6(来源IIHS***)

汽车评价研究院法人是谁_汽车评估师学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中国市场进行的25%正面偏置碰撞测试,用于C-IASI(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评价体系,这个指数背后的机构是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和中保研汽车技术研究院,这项碰撞测试从2018年开始进行,到目前为止,粗略统计所有参加的车型有多一半在这项测试中被评为“差”。

为什么25%正面偏置碰撞测试的成绩对中国普通消费者没有参考价值,因为它是一道“超纲题”,而且还超得不是一点儿。举个例子,如果一个杯子能够抵御机***扫射,确实能够证明它足够结实,而且这个防弹杯或许会在极端情况下救你一命,但用杯子来防弹并不是大概率出现的***。

进行25%正面偏置碰撞测试的奔驰C级(来源C-IASI***)

同样的道理,25%正面偏置碰撞在中国也不是一个大概率事故类型。根据CIDAS(中国交通事故深入研究)团队从2011年开始在全国范围进行的中国公路交通事故的深度调查,数据显示在中国发生的交通事故中,25%偏置碰撞出现的比例在总事故案例中占比只有2%,在前端碰撞事故案例中占比24.4%,而40%偏置碰撞出现的比例在前端碰撞事故案例中占比达到49.6%。同时根据CIDAS的调查,中国发生的交通事故中,25%偏置碰撞和40%偏置碰撞事故案例出现的比例为1:2,而在美国的事故调查中,这个比例为1:1。

美国城市路况实景(来源网络)

如果要继续分析这个调查数据背后的原因,你会发现美国道路上没有路中间的隔离带是一个影响因素,而且美国路况不如中国,限速定得高,美国人开车也快。相比之下中国人开车要“佛系”得多,道路上的隔离措施也比较完善。这就是我为什么说,25%正面偏置碰撞测试的成绩,对于中国普通汽车用户来说,参考意义不大。

既然25%正面偏置碰撞测试参考意义不大,那有没有针对中国路况的碰撞测试?有,而且做了很多年,就是我们熟悉的C-NCAP。C-NCAP评价规程的背后是“国字头”评测机构中汽中心(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事实上,上面提到的CIDAS(中国交通事故深入研究)团队就是由中汽中心发起成立的。CIDAS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公路交通和欧洲情况比较接近,所以C-NCAP评价规程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欧洲E-NCAP的评价体系,但在部分项目上针对中国特点进行了调整,例如考虑到中国市场SUV占有率较高的情况,测试台车的最下端离地高度从300mm提高到350mm,模拟SUV车型的碰撞情况,比欧洲的测试台车高50mm。

前面说过中国公路交通中40%偏置碰撞出现的比例在前端碰撞事故案例中占比达到49.6%,几乎是一半的比例,所以C-NCAP评价规程设置了40%正面偏置碰撞测试,而且碰撞对象选择了可变形壁障,更接近真实事故中与对向车或前车尾部相撞的情况。

综上所述,C-NCAP评价规程针对在中国公路交通中出现的大概率事故类型制定的40%正面偏置碰撞测试,对于普通中国消费者来说更有参考价值,看上去更严格的25%正面偏置碰撞实际上是个“防弹杯”,脱离现实,参考意义不大。

2、肯定还会有朋友质疑,参考意义不大,那C-IASI指数做这个测试的目的是什么?吓唬消费者玩的吗?当然不是,俗话说“无利不起早”,这要从C-IASI指数和C-NCAP评价规程这两种评价体系的出发点说起。

前面介绍过25%正面偏置碰撞测试最开始实施的机构是IIHS(‘Insurance?Institute?for?Highway?Safety,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这个NPO(Non-Profit?Organization,非盈利组织)机构运行的所有费用均由美国各个保险公司承担,保险公司也不傻,IIHS每年花大把预算买车测车,最终肯定是要给保险公司带来好处,而这个好处就是通过测试成绩来倒逼***有关部门和汽车厂家提升安全配置,最终实现“汽车用户少出险、保险公司少赔付”的效果。比较著名的案例,美国市场要求汽车标配后防撞梁,IIHS在其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IIHS存在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帮助保险公司制定每款汽车产品的保费系数,背后自然是有一套复杂的计算逻辑,简单来说就是对安全性低的车多收保费,防止出现高额赔付的情况。说句题外话,保险是世界上最赚钱的行业。

C-IASI指数官方网站介绍(来源:C-IASI***)

说回到国内,执行25%正面偏置碰撞测试的C-IASI指数,官方说明是这样的:“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指导下,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和中保研汽车技术研究院联合开展了‘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的研究工作,首次从汽车的持有使用环节,将汽车作为承保标的物对其安全风险进行系统、深入的试验研究。”解读一下,其实和IIHS一脉相承,在C-IASI介绍页面也写明了“为保险公司承保理赔提供技术支撑”。

保险公司的关注点和消费者的关注点自然有所不同,C-IASI指数代表着保险公司的利益,那么消费者的安全谁来关注?没错,就是屡被吐槽的C-NCAP评价规程。C-NCAP成立于2006年,已经有近14年的历史,最近几年确实获得五星评价的车型越来越多,有些网友可能会觉得是C-NCAP“放水”,但实际上C-NCAP评价规程每3年改版一次,现行的是第五个版本——2018版,测试项目的难度是不断提升的。大部分测试车辆都能获得五星评价的原因,其实也很好要理解,厂家重视了。作为国字头评测机构的评价体系,C-NCAP评价规程实际上还肩负着***国标(GB)制定的任务,产品所获评价不高,厂家肯定会想办法***取改进措施,最终获益的还是消费者。

2007年-2009年期间进行的C-NCAP碰撞测试结果?,可以发现很多车型成绩不尽如人意(来源C-NCAP***)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C-NCAP评价规程在制定测试项目时,也会考虑到厂家提升安全配置的成本会对消费者购车造成的影响,如果设置了过于严苛的测试标准,确实能够提高汽车产品的普遍安全性,但厂家投入成本过高,造出来的汽车都变成了“奢侈品”,那实际上也会对消费者的利益造成损害。

3、总结一下,C-NCAP评价规程是从消费者利益出发的评价体系,虽然测试项目看起来没有那么严苛,但是贴近中国公路交通实际情况,对消费者来说参考意义大,厂家也比较重视。C-IASI指数主要从保险公司利益出发,最终目的旨在帮助保险公司减少出险支出,测试项目和中国公路交通实际情况有一定出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车辆的安全性特点,但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看看即可。

C-IASI指数2018年和2019年测试过的所有车型(来源C-IASI***)

再多说一句,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C-IASI指数从2018年到现在测试过的所有车型,你会发现这些车型的选择有一定规律,单车价值高和销量高是其中两个因素,背后的原因就不便多说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汽车安全性听谁的?C-NCAP?C-IASI?或许你得先知道这些

内容概述:汽车动力够用的普遍理解,够用的标准的加速成绩,推重比与油耗的关系。

够用是汽车领域最常被提及的热词。动力够用应当是对一台车最委婉或友善的评价,说白了就是“中规中矩·不够强”;然而汽车的强弱也无法制定出普遍认可的标准,因为用户的需求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某用户连续驾驶十年「0.8L-直列三缸」的微型汽车,换用1.5L-NA自吸发动机的小型代步轿车,对于新车的动力动力评价可能就会是“相当强劲”。但是习惯于≥2.0T-A/B级车辆的用户,换用相同排量但是尺寸更大的C级汽车,对于动力的评价就会是为什么变弱了,对于性能理解的层级不同,“够用”的标准自然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够用·高标准

公里加速成绩-10秒左右

超车并线加速顺畅

能满足这两点的车辆,可以用「体验合格·安全性高」来评价。不要认为汽车加速快就会不安全,这就像认为储蓄多可能会被***一样不可理喻。

动力储备就像存款,可以不用但是不应该没有。否则在需要使用但拿出来时,驾车过程中就可能相当危险了。比如在虚线路段借道超车时,没有新手司机对于车辆的性能与加速能力并不了解,结果就会借道超越大型车辆。

重点是认为能够在预测距离内完成超车动作,但实际情况确实完不成;此时对向车道的车辆如果不具备让行条件,那么结果就必然是正面或偏置角度的“硬碰硬”,结果是难以描述的。所以是够用的动力标准应当是“顺畅的超车”,最起码要做到“动力跟脚”(预测与结果相匹配),标准至少应当在10/12秒区间破百,再差一些就要保守的驾驶了。

计算方式

推重比的概念同样可以用于汽车,用发动机最大马力除以整备质量(马力质量比)。得出的数值在100Hp/T以上会属于够用的标准,主流选项如哈弗H6、博越、宋Plus、CS75等车的都在这一范围内;然而同级合资汽车诸如朗逸宝来、捷达VS5、劲客、逍客等车的水平就要差一些了。

理想标准分级与参考车型

110-120Hp/T加速体验良好·博瑞H5君越1.5T等

130-140Hp/T具备驾驶乐趣·GA8君越帕萨特

140-160Hp/T六秒级性能车·E级凯迪拉克CT系列

160-200Hp/T五秒级性能车·宝马3系等运动轿车

超过200的选项都会挺好玩·≥3.0T或汉DM等混动汽车

起步从第一标准开始的汽车就能够满足代步用户的普遍需求了,级别越高则驾驶乐趣越高,同时在各类道路上超越车辆才能是「敢想就敢做」;甚至是有些下意识的安全驾驶操作,车辆动态的变化会比大脑反应还快。

关于汽车动力怎样才会够用的话题就聊到这里,总而言之,选车要选预算内性能最强的选项;其次才要综合设计风格、质量与配置等因素分析。

重点说明:选择性能汽车应当以涡轮增压动力选项为主,因为只有这种技术是在不增加喷油量的基础上,以富氧燃烧的方式增大燃烧转化的扭矩。扭矩越大则相同转速输出的功率马力越大,车辆才能做到加速感良好且油耗足够低。

1.5T-130kw/300N·m(1500~4000rpm)

2.0L-100kw/200N·m(最大扭矩4000转以后爆发)

按照「扭矩×转速÷9549×1.36=马力」的公式自行算一算,在主要代步转速区间的4000转以以内,自然吸气发动机的输出功率会差多少吧;所以装备机器车辆即使也有不错的加速能力,但是是建立在高油耗的基础上实现,不建议考虑这种机型。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中国汽车健康指数的含义?

2006年,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推出第一版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自此以后,国内市场销售的车型在消费端有了一个可参考的安全评价标准。

与此同时,当越来越多的普通消费者能买到车后,在使用中也越来越重视汽车的安全性。而关于哪些汽车的安全性好,在2018年以前,C-NCAP应该是国内唯一握有影响力话语权的。

随后,这种一家独大的格局开始被打破。

一家叫作中保研(中保研汽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单位出现,它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于2015年3月牵头发起,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财险、国寿财险、中华联合、大地财险、阳光财险、太平财险业内前八家财产保险公司等出资成立,并和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同具行业影响力)战略合作。

中保研在2018年开始发布关于评价汽车安全性的另一个标准——C-IASI,与C-NCAP的评价标准不同,它包含一项很可能与车险相关的指标——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指数;此外,在一些碰撞项目的设定上也有不同,比如增加正面25%偏置碰撞等。

当然,作为后来者,中保研在2018年似乎并没有掀起太大的“浪花”,直到在刚过去的2019年底。他们发布了一份最新的测评结果,用让人意想不到的评价打破了很多人的汽车消费信仰和认识。

为什么要说是信仰呢?因为关乎大众汽车,出自上汽大众畅销的B级明星车型帕萨特在正面25%偏置碰撞环节中获得了P评级(较差),此前途观L也在该评测环节获得同样的P评级。根据公开的信息显示,被测试评价的帕萨特在正面25%偏置碰撞环节中,A柱明显折弯?,方向盘向右大幅位移,正面气囊对驾驶员头部保护几乎失效……

与此同时,丰田系车型在中保研公布的测评结果中,安全性表现非常突出,多款车型被评为优秀。

随后,争论甚嚣尘上。大众车不安全了吗?日系代表丰田车真有这么安全?中保研是否客观公正?此前C-NCAP的相关车型测评靠谱吗?两个结果哪个更可信?

或许争论无益,我们不妨回到汽车安全性说起。

首先,论汽车的安全性,笔者认为应以安全驾驶为前提,须知绝大多数车型在高速状态下发生碰撞都是极度危险的。另外请记住,场景,对于评价汽车安全性非常非常重要(请划重点)。

其次,我们再来结合此次的争论说说汽车安全性测评。

如前所述,C-IASI与C-NCAP的评价标准不同。前者融入了一些车险方面的考虑,如前面提到的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指数;还有车顶强度测试、正面偏置碰撞测试设置的是25%(C-NCAP是40%偏置可变形壁障碰撞试验)。此外,两者的测试标准还有些差别;当然,二者都参考了国外的一些标准(一个是IISH、一个是E-NCAP)。

为此,我们似乎很难看出哪家的安全评价标准科学与否,哪家的测评结果更可信。

比如,C-IASI的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指数,一定程度上能衡量车子被碰撞后的修复成本,由此会更加偏向C端一些;但这也是因为其发起者有保险单位,因此其评级可能会更与保费、成本相关。

还比如,就正面偏置碰撞而言,40%也好、25%也好,相较于100%的正面碰撞,都是实际交通事故中发生概率较大的碰撞场景(人的本能决定),所以都具有实际参考意义。至于这两种场景的正面偏置碰撞概率哪种大,笔者曾就此询问过专业人士,得到的答复是:碰撞评价标准是基于交通数据统计分析,会参考发生概率较大的交通场景而设定。进一步说,基于一个交通场景测评的安全性,严格来说对另一个交通场景可能不完全具备代表性。

所以实际上,若为了考虑万全,或许我们该将每一个场景都评测一下,而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们取信的,应是基于一定概率、有一定代表性的交通场景所做的安全性评测。

当然,单从碰撞的角度讲,同等速度下,25%的正面偏置碰撞因碰撞接触面积更小,在消化动能时其可能会对局面部位造成的损伤更大,进而破坏车身结构;同时,也可能会让车身发生更明显的横向位移、进而转动。

再回到中保研近期发布的测评结果上,丰田车系在安全性上表现优秀,却在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评价上表现得不是都那么理想(奕泽除外),而帕萨特却在该指标上得到了A(良好)评级。事实上,车身安全与耐撞维修的平衡,对车企来说,是个非常难的活。

此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帕萨特在车顶强度、座椅头枕、***安全、行人保护方面,也得到了G(优秀)评级,满足了一部分交通场景需求。

写在最后:说了这么多,关于中保研近期发布的测评结果引发的争论,或许并不值得我们做过多的发散解读。但是,争论的背后却揭示了一个现象:消费者越来越关心汽车安全性,期望有更公正客观的第三方安全性评价来作为他们选车、买车的参考。而车企也好,测评机构也罢,在论汽车安全性上,该始终以面向消费者为准则。

春节马上要到了,笔者就再以一句名言结尾,“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祝大家平平安安过年。

关注车业杂谈车家号,互动将有机会赢取精美小礼品哦!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中国保险汽车研究院

中国汽车健康指数(英文:C-AHI)是中国汽车工程du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在国zhi际交通医学会dao的指导下,由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制定, 立足汽车消费者、汽车企业、国家政策三位一体的第三方评价体系 ,是整合汽车、医疗、通信行业技术***,制定出的关于车内挥发性有机物VOC、车内气味强度VOI、车辆电磁辐射EMR、车内颗粒物PM、车内致敏物质VAR共5个评价板块的测试评价体系 ,旨在通过公正、公开、真实的评价数据,建立中国汽车健康新标准。

汽车电子篇:均胜电子(二)

基于消费者诉求,在***的推动下,商车险改革在国内推行已有一年多的时间,资料显示,推行商车费改主要是为了建立一个市场化的条款费率形成机制,让商业车险费率水平与风险更加匹配。费率改革渐入深水区,但是对于车险保费厘定,与车险相关的安全指数,消费者又知之多少呢?4月6日,在重庆举办的“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媒体说明会”对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作了详尽说明。

在国外发达国家的汽车保险保险费率制定中,车辆安全性能已成为重要的车型定价因子。车辆安全性能作为车险行业费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一直未能建立系统的体系,极大的制约了车型定价的精细化发展。基于此,早在去年11月,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以下简称“中保协”)指导下,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汽研”)与中保研汽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中保研”)就联合发布了“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体系框架”。此次保险、汽车行业跨界合作研究,在借鉴国外成熟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顶层设计。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董事长李开国表示,安全指数是从消费者立场出发,从汽车保险视角,围绕车险事故中“车损”、“人伤”,开展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车内乘员安全、车外行人安全、车辆***安全性四个分指数研究工作,为消费者购车用车、车险保费厘定、汽车安全研发提供参考信息和数据支撑,另外通过测验国内不同车型的安全系数,为保费计价提供行业基础。

安全指数体系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分别从汽车保有环节的财产风险、人身风险等方面,以指数为呈现形式,将汽车产品隐性特征显性化和定量化,从汽车使用者和保险的角度客观评价车辆的安全特征及使用经济性:

1)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指数:耐撞性方面,通过国际汽车维修研究理事会(RCAR)低速工况测试,对车辆前、后部的零部件受损情况及受损程度进行统计分析;维修经济性方面,通过评估RCAR低速工况试验后车辆的维修费用(材料、钣金、喷漆),评估车辆的相对维修经济性。

2)车内乘员安全指数:车内乘员安全指数体系设计,参考美国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高速测试标准,通过正面25%小偏置碰撞、侧面碰撞、车顶强度、挥鞭伤等典型工况的实车试验,***集***人伤害数据、车体结构变形数据、***人运动状态等数据并进行评价。

3)车外行人安全指数:车外行人安全指数,参考全球行人保护测试规范,试验项目制定的依据是行人事故中的损伤分布和严重程度数据。行人事故中主要的损伤是人体小腿伤害、大腿伤害和头部伤害。通过对行人的伤害指标评价车对车外行人的安全系数。

4)车辆***安全指数:车辆***安全指数主要参考IIHS紧急制动规程,从事故防止的有效性和损伤减轻的有效性两个维度,对紧急制动性能进行测试评价。

安全指数相较于国内的CNCAP又有何区别呢?中国汽研总经理万鑫铭回答记者时说,安全指数与CNCAP的出发点是一样的,都是从保障乘客安全出发,但是关注点不一样,安全指数更加关注与乘客直接相关的“钱”的问题,也即保费,通过安全指数,险企保费计价就有了行业基础,车主的使用经济性也就有了衡量的标准。

对于“与安全指数相关的所有测试标准由谁制定的问题”,中国汽研专项工作部的郑孟如此回答:“会与保险行业共同探讨,而不是完全有自身制定,另外引荐成熟国家的标准,比如IIHS,RCAR等,但是目前已经着手从国情况出发,制定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的标准。”另外针对如何选择测试车的问题时回答说,目前选车考虑的几个主要维度是近2年内上市车型的销量、车型保有量、车险出险频率。在此基础上,根据年度目标测试车型数量,综合考虑各车型级别、价格、车险承保量,初步确定本年度评价车型候选。记者现场了解到,中国汽研每年投入测试的资金都相当大,并且都是自己出资购买测试车型。

安全指数关乎消费者的权益,那么各项安全指数的测试具体由谁执行呢?记者了解到目前成立有安全指数管理中心,打造京渝双实验基地。国家机动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重庆)中心副主任阮廷勇向记者介绍说,北京实验室以耐撞性和维修经济性指数为主(低速),重庆实验室以车内、车外、***安全指数为主(高速)。联合试验测评能力已经覆盖“指数”包含的所有项目。

“安全指数不仅为险企提供保费估价的依据,为消费者车险保费厘定提供参考,更重要的是,将督促车企从自身提高质量标准,对于进口车针对中国消费者存在的不公平待遇现象将是有力的打击方式,安全指数的出台,也是对进口车简配的有力回绝,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万鑫铭总经理如是说。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剧透!2021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四大亮点抢先看

均胜电子的第二篇为答疑解惑篇 (本文整理了从2018年收购完成高田安全业务以来,均胜电子的董秘在上交所平台对投资者的部分关键提问解答,以及2020年到2021年期间均胜与券商的一些电话纪要,从这些问答中,我们将可以从侧面了解到一些均胜未来业绩预期、公司商誉、业务整合、核心业务等关键信息):

1、公司目前是否与华为有配套合作?

回复:公司已与华为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领域开展了技术探讨与业务合作。个人补充:跟华为的合作:已经获得多款车型推进,分别在 2022 年四季度、2023 年二季度和 2023 年三季度推出量产车型(明年下半年会有第一款车型推出)。会在硬件、软件、中间件底层及应用层面和华为全面展开合作。鸿蒙的车载操作系统也展开全面合作。

华为合作进度:2021年6月开始逐步签订协议,目前已经拿到国内某自主整车平台订单,预计22Q4开始出货,同一客户另外一个平台是23Q1开始测评。现在长安的项目不是我们的产品,但后年年初开始华为的车产品90%都是我们提供的。我们和华为的关系是互为Tier1,如果客户是国内自主品牌,华为做Tier1,均胜做Tier2;如果是合资品牌,均胜做Tier1,华为做Tier2。双方分成接近5:5。 和华为合作未来有流量相关的收入来源,类似于手机厂商的流量收入,包括系统升级、应用开发者服务费以及流量共享费,实际上也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具体的分成比例还在谈。

2、关于公司商誉?

回复:没有商誉减值风险。商誉主要是收购美国 KSS 时产生的,后来收购高田,没有商誉。KSS 年年收入20亿美元,收购日本高田 之后,年收入变成了70亿美元。 均胜群英已经剥离,已经没有了商誉。 倒是因为汇率波动,可能会产生一些商誉变化。公司商誉均为以往年度相关并购项目产生(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公司严格执行国内相关会计准则的要求定期进行商誉减值测试,并由公司聘请的外部审计机构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出具相关的核查意见。根据已披露的历年审计报告结果显示,公司不存在商誉减值的情况。 公司依据能够从企业合并的协同效应中受益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分析,将商誉按照业务板块进行分摊,主要包括 汽车 安全系统业务板块,智能车联业务板块,国外功能件业务板块等。这些构成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业务板块为本公司基于内部管理目的对商誉进行监控的最低水平。

(1) 汽车 安全系统业务板块:本公司 汽车 安全系统业务板块商誉主要为收购KSS形成,其可收回金额以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方法确定。根据管理层批准的最近未来5年财务预算和各区域适用的税前折现率预计 汽车 安全系统业务板块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其中:美洲区各子公司为13.95%,子公司延锋百利得为13.70%,其他中国区各子公司为14.65%,其他亚洲区各子公司为10.08%),超过5年财务预算之后年份的现金流量均保持稳定。

(2)智慧车联业务板块:本公司智慧车联业务板块商誉主要为收购TechniSat 汽车 信息板块业务形成,其可收回金额以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方法确定。根据管理层批准的最近未来3年财务预算和12.26%税前折现率预计智慧车联业务板块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超过3年财务预算之后年份的现金流量均保持稳定。

(3)国外功能件业务板块:本公司国外功能件业务板块商誉主要为收购群英形成(个人补充:现在已剥离),其可收回金额以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方法确定。根据其管理层批准的最近未来5年财务预算和11.46% 税前折现率预计智慧车联业务板块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超过5年财务预算之后年份的现金流量均保持稳定。 公司对上述业务板块的可收回金额的预计结果并没有导致确认减值损失。

3、公司对于高田的整合是否已经完成,是否会继续产生整合费用?整合之后是以高田为主吗?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分别是多少?

回复:均胜安全在整合上的费用过去三年已经快20亿。在场地规划上我们已经完成整合,收尾部分北美有几个搬迁,今年一季度在主机厂需求不旺的情况下我们完成北美整合,整合费用为5000w,相比之前大幅减少态势。如果按预期(芯片解决 无疫情),整合完成没有大问题。在2020年期间公司已基本完成了全球范围内安全业务板块的***优化与整合工作。因疫情影响,上述整合的收尾工作将于2021年年内完成。 整合之后都是JSS,不分哪个部分的人。从比例上说,肯定是高田东西多,KSS的比例低。从管理层人员来说,之前用KSS和高田的管理层都不太行,现在外面招人,现在的管理层都是在行业里面工作很久的,这个管理层从去年年初到现在是稳定的。现在子公司层面的管理层股权激励已经做得差不多了,等流程走完之后,我们就会公布。这是均胜安全成立到现在第一次股权激励,还是比较有意义。 2018年至2020年研发投入金额分别为3,899,536,583.98元、3,533,430,589.38元、3,210,258,381.51元。

4、特斯拉供货量情况?

回复:MS 单车价值高一些,MY、M3 单车价值低一些,不一样的车型,供应的产品不一样。向特斯拉全系全球配套包括方向盘、主驾驶气囊、副驾驶气囊、头部帘式气囊、座椅侧气囊、膝部安全气囊和整车安全带等被动安全模块,同时也给特斯拉配套高压电切断器和前发动机罩举升器。此外,均胜电子还为特斯拉提供动力管理系统传感器和车窗控制器等,下一步将积极竞标高压充放电系统、饰条以及V2X软件系统等产品。单价根据车辆配置而不同,从数十到数百美元不等。公司的安全事业部在临港也设立了全资子公司,与特斯拉中国展开全面合作。未来公司将继续积极争取相关领域的新订单。

5、公司在电动 汽车 做了哪些布局?

回复:作为国内最早布局 汽车 电动化的 汽车 零部件供应商之一,公司一直保持着在该业务领域内的领先地位,凭借在新能源 汽车 电池管理系统领域的多年积淀,公司具备为新能源 汽车 提供完整的充配放电系统和解决方案的能力,公司自主开发的电池管理系统已成为行业标杆产品之一。公司为保时捷Taycan电动车型、宝马纯电动和混动车型、奔驰混动车型、吉利等重要客户持续提供新能源动力管理产品,为日产福特、上汽通用等部分车型提供的相关产品也已于2019年陆续量产。此外,公司也为大众 汽车 MEB平台,奔驰MFA2平台相关车型提供电池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6、公司HMI和车联网业务有没有国内客户?公司有DMS车载驾驶员监控系统的产品吗?

回复:公司研发的智能驾驶人机交互系统早已商用于全球主流品牌车商,比如,奔驰AMG车型、宝马的中控系统、奥迪MMI系统和保时捷中控系统等。公司能提供完整的方向盘系统解决方案,是全球为数不多的能将多种传感器和智能系统集成到方向盘上使之成为具有智能感应和检测功能的供应商。其中,公司控股子公司均胜安全自主研发的驾驶员状态检测系统,包括驾驶员监测系统(DMS)、多区离手检测方向盘和视觉提醒灯带等感应技术,为自动驾驶场景提供重要支持,曾获得2018年度《美国 汽车 新闻》PACE奖。

7、公司旗下车联的V2X项目已经量产多时,请问现在有没有对接具体的整车厂家,形成大规模量产***?如果没有,那么公司的V2X产品在以后的新能源和5g时代是否具备真正的领先行业的优势?

回复:公司产品可实现V2V、V2I、V2N的信息交互,提供自动驾驶决策支持,并交互车辆运行及管控信息。首个5G-V2X车载项目有望明年量产,集成高精地图、厘米级高精定位、高精摄像头、V2X等融合算法,其结果可直接输出给L3级以上的自动驾驶车辆。

8、美国准备征收 汽车 零配件关税,对公司是否有影响?

回复:公司在欧洲、美洲和亚洲等都拥有完整的生产经营体系,各区域业务主要以“就近生产、就近供应”原则为主。例如,中国境内生产的产品都基本供应给国内客户,出口至美国的产品收入占公司总收入金额比重约为1%,受全球贸易摩擦影响较小。

9、kss有些关键配件(如芯片)需要向美国公司(如高通)购买,中美出现贸易摩擦,是否会受到影响?

回复:作为一家全球化的企业,公司的业务、***和客户全球分布,公司拥有强大的垂直一体的制造能力和全球化配套体系保证,能够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反应,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多处主要生产基地,遍及亚洲,北美,欧洲,基本都能实现本地化***购与配套销售,跨区域的业务并不多,中美贸易摩擦对公司直接经营层面影响不大。

10、公司什么时候停下并购的脚步,好好的整合和管理现有***?尽管王董的团队对资本投资这块得心应手,雄心壮志的要在十年之内要做到 汽车 零部件行业全球数一数二,但是否觉得现在的整体规模已经有些庞大了,并购的步子走得太急了些,并购来的***可都整合良好尽在掌握?

回复:2018年4月完成对日本高田公司除PSAN以外主要资产的并购,公司已将KSS公司和高田公司除PSAN业务以外主要资产整合为均胜安全系统有限公司,理顺管理架构和各区域业务,均胜安全已形成总部和四大区域(中国、欧洲、北美和其他亚洲地区)的两级管理体系,整合顺利推进。自交割之日起,均胜安全已获得大众、宝马、福特、日产等全球整车厂商新订单约50亿美元。均胜安全将继续保持To be the global leader in mobility safety!的愿景,为市场提供安全有效的 汽车 安全解决方案。均胜安全的经营目标保持65-70亿美元的销售规模和全球30%左右的市场占有率。在整合方面,主要产能和***优化工作将在19年上半年完成(现在推迟到2021年年内完成),公司将在重点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的前提下,不断提升运营效率。

11、均胜安全的目标?剥离均胜群英的投资收益?

回复:均胜安全的经营目标保持65-70亿美元的销售规模和全球30%左右的市场占有率。均胜群英20亿出售,投资收益8亿元。但是 2020 年仅收到 12 亿,投资 收益5亿元。剩下的8亿元,要等到业绩承诺完成后逐步确认。

12、收购高田后公司和均胜安全的负债情况如何?

回复:公司目前资产负债率处于一个行业平均水平,和伟世通等国际厂商基本相近。有息负债上,母公司上为并购贷款和中票短融,子公司上(包括均胜安全)为日常经营的贷款,未来几年在我们净利润提升的情况下,资产负债率会下降。

13、请问RMB贬值对公司利弊?公司有美元借款吗?

回复:作为一家全球化的企业,公司的业务、***和客户全球分布,跨区域的资金流转不多,RMB贬值对公司直接经营层面影响不大。另外,在合并报表层面,RMB贬值将会使公司外币业务在合并报表过程中折算成人民币的数值变得更大。

14、收购高田的资金来源何处?

回复:公司以自有资金进行资产购买,同时引入国投创新管理的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作为战略投资者共同参与。均胜安全还将引入全球战略投资者,以满足公司全球管理、业务全球整合及资产购买资金需求,同时相关商业银行提供了不超过10亿美元的银团贷款用于支持本次资产购买,以完成交易。

15、公司同行业的竞争对手有哪些?我们的核心壁垒有哪些?

回复:公司同行业的竞争对手均为全球 汽车 零配件巨头,如博世、大陆、奥托立夫、德尔福哈曼等。面对复杂而激烈的行业竞争,均胜持续围绕“更安全,更智能,更环保”三个主题,巩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在 汽车 安全和电子领域已成为全球顶级供应商。具体表现为: - 拥有完整的驾驶舱电子和安全产品解决方案,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 具备完整的硬件设计、软件开发和数据处理能力,全球拥有三大主要研发中心,分部位于中国、美国和德国,工程技术和研发人员的总数超过3000人,在全球拥有超1500项专利,掌握 汽车 安全和电子领域的核心技术,成为公司长期发展的基石; - 公司与主要整车厂商客户已形成稳固伙伴关系,积累了庞大的优质客户***,主要客户已涵盖宝马、戴姆勒、大众、奥迪、通用、福特等全球整车厂商与国内一线自主品牌;并通过购买高田主要资产,成功进入丰田,本田等日系品牌供应体系。 - 拥有强大的垂直一体的制造能力和全球化配套体系保证,能够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反应;在全球范围内拥有45个主要生产基地,遍及亚洲,北美,欧洲,已实现全球化; - 在中国市场有较强优势,将全球的技术水平与中国实际情况结合,更加灵活务实,有众多优秀的本土合作伙伴。

16、对2021年第四季度及2021年全年的业绩预期大概是多少?

答:Q4是环比改善但同比继续有压力,Q4预计还是受宏观环境、芯片短缺及原材料涨价影响,预计继续承压。全年预计实现收入460-470亿,与20年基本持平,22年预计收入将同比增长20%以上。

17、2021年第三季度亏损的原因?

答:Q3出现亏损主要还是由安全业务引起(均胜安全),行业缺芯导致欧洲、亚洲相关主机厂相继削减产量或停产,同时原材料和运输成本涨幅较大,均胜安全毛利率下滑至10%;同时,均胜安全为17年收购日本高田业务所来,还处于整合期,21年截至Q3整合费用为1.1亿,全年预计2亿,今年将完成所有整合。今年净利润还是会承压。

18、2022年的业绩指引?

答:大致和10月发布的持股***差不多,今年预计收入差不多460-470亿,预计明年收入保守在510亿以上,增速在10%左右吧。净利率还是预计2.5%左右吧(个人补充:那明年就是差不多12个多亿的利润),22/23/24净利率预计2.5%/3.5%/4.5%吧,当然还是会看具体情况来调整。明年的趋势预计还是会从低到高,上半年芯片预计会逐步缓解,希望到Q2会有实质性改善吧。

19、2021年 汽车 电子业务情况?以及增长点在哪?

答: 汽车 电子: 前三季度表现出色,实现收入92亿,预计全年实现收入120-130亿(个人补充:已经在往整体营收占比30%努力了),全年同比增长20%-30%,预计实现净利润6-6.5亿。 汽车 电子包括智能座舱(硬件由均胜普瑞事业部,主要是机电一体化;软件来自均胜智行事业部,主要是域控制器)、智能驾驶和新能源,新能源业务主要是BMS(电池管理系统)系统。前三季度智能座舱实现收入70多亿,新能源实现15亿。 增长点主要是: 我们今年前3季度就拿了270亿订单,在收入上就有持续体现。当然这里面客户数量扩展的不多,主要还是客户里面新的平台周期、品类周期,例如大众,之前大众是没有智能座舱业务的,当大众开始做这一块业务的时候,直接给了我们100亿的订单。

20、 汽车 电子单车价值?

答:域控制器截至现在是26.5亿,占整个 汽车 电子收入的29%,但我们的域控制器收入应该是国内第一, 汽车 电子的产品都是基于域控制器而来。明年我们有30%收入是来自屏幕相关,我们的屏幕主要是来自夏普、JDI等,但这里面最核心的还是域控制器,没有这个我们就没办法拿这么多单。现在域控制器大概1500-2000元左右,屏幕每寸100元。

21、安全业务的3-5年的量化指引?

答:目标是全球第一。绝对份额此消彼长,就我们和奥托立夫。35-40%的区间我们认为。订单方面我们一直很饱满,订单变少不是因为拿不到订单,而是选择性的那,我们要符合我们毛利需求的订单才去做。整合能力方面,我们全球优化了2w多人,中国我们还在继续投入,各个工厂都在投入产能,产能和订单我们希望匹配上,逐步释放。今年一定要完成整合,最终结束。安全业务在挪动产线的时候,我们是需要主机厂的认可的,他们要重新验厂的,但是因为疫情隔离或者没法来,所以验厂节奏是拖慢的。

22、中科创达和均胜的差异?公司当前芯片主要用的谁的?

答:创达不是Tier1,他没办法做我们做的事情,他更多的还是和高通在芯片落地层面来展开合作。如果我们和创达合作,那他们应该属于我们的供应商角色。芯片主要用的瑞萨,但是也支持高通芯片。

23、和国内造车新势力有没有开展合作?公司的域控制器优势?

答:国内三家新势力都有合作,目前还没有开展域控制器的合作,其他的产品都有提供了。域控制器首先是硬件制造能力,这也是最重要的,没有硬件就没有载体。其次才是软件,我们的域控制器是从93年就开始开展业务,从收音机、多媒体到座舱再到智能座舱,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研发体系和客户关系。为什么当时我们能进入大众供应体系,也是因为有比较成熟的开发系统,能够支持大众在域控制器的一些要求。

24、 汽车 电子里面的品类未来占比如何?公司在下游客户里面的份额占比如何?

答:目前看还是会保持现有占比吧,智能座舱占大头,新能源管理和智能驾驶占比会比较少,从整体上来讲软件肯定是占比更多的。目前在前5大客户的份额都有50%以上,未来估计份额也不会下降。我们和客户的客户关系绑定关系还是比较紧密的,而且客户更换供应商会比较麻烦,长远看这个份额不会下降。

25、均胜智能研究院情况?

答:成立于今年七月份,成立目的是对公司自动驾驶技术积累和量产输出提供支持。现阶段有一个合作伙伴(不方便透露),形成两套基于芯片平台的域控制器方案,也在海外合作伙伴审慎沟通,希望基于他的平台进行自动驾驶的开发。均胜的优势在于有比较好的客户及对供应链把握的***。 分享三个判断: 1、现很多在自动驾驶软件和硬件开发是重复的倒轮子,如果没有量的积累,不论是前期的研发成本和投入还是后续升级都会出问题。只有少数核心的 tire 1和 OEM 能够形成基础的方案,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形成完整的域控制器方案。像特斯拉公布它软件的整体解决方案的,但是不会对我们的业务造成大的冲击。 2、即使在 tire 1 也只有具备一定订单量才能把域控制器持续的做好,因为这是本身架构的改变,及算法和硬件持续迭代升级的过程。 3、自动驾驶的春天还远远没有到,只有在全球化的平台和实现高智能驾驶和域控制器整体平台化的量产和搭载,并且形成系列车型方案才是自动驾驶在市场占有率和营收上的春天。现在有了萌芽,至少还要两到三年的开发周期。基于上述三个判断,均胜现在做出研发投入,我们预计明年下半年能形成一个软硬件耦合的解决方案。

26、当前订单的结构是什么样的?自主品牌的订单如何?

答:我们现在对中国的投入是很大的倾斜,1)中国市场变得越来越重要。2)去年下半年我们筹建了中国总部的2个研究院,我们希望走自主研发自主可控的产业链,整个全球的 汽车 以欧系和美系为主,所以研发基本也是跟着他们做研发,从17-18年开始,中国零部件企业的话语权变大了很多,中国整车也开始话语权强起来。所以我们加大了中国的投入,一个是面向NEV,一个面向智能技术的研究院。我们和蔚小理做DEMO、RSQ,有一些量产的订单,现在在做一些更加前瞻的项目研发。

27、MEB和Tesla的订单?

答:订单饱满。特斯拉不方便公开评价,有保密协议。MEB的量挺大的,智能座舱HMI和车机我们做,另外,MEB有3个域,其中座舱域是我们做了不少的模块。电控方面,BMS我们是主要供应商,欧洲和国内都是。安全类产品,也离不开我们,加总金额是不小的。在不同的车系的产品组合供应不同。

28、公司对图达通进行投资,并通过均联智行跟图达通合作,目前跟图达通的合作模式? 答:我们一月份在Pre A轮投了图达通,但是占比比较少,不会像以前一样做太多海外收并购。从产品上说,激光雷达是智能驾驶方向的重要入口,越来越多的车逐渐使用激光雷达。我们旗下的均联智行为图达通做一个产品的落地,不仅仅是代工。因为作为一个初创企业,它可以提供一个很好的sample,但是他没有相关的tier 1的经验。制造、测试相关的收入落在均联智行里,产品本身的收入是落在图达通上。 单车价值量来看,唯一被允许能说的是低于五位数。这款激光雷达本身300线,距离500m,比即将量产的其他激光雷达远得多,精确的多。我们投资的比例比较低,个位数的投资比例,不会占据均胜电子太多的现金流。

29、 汽车 安全产品全球第一的奥托立夫在疫情表现很不错,如何看待?净利率追上奥托立夫需要多久? 答:行业主要竞争者奥托立夫,毛利率水平常年来看大概有2~3个点的差异。过去差异性比较小,最近收了一些公司之后,差异大概拉到了三个点左右。奥托立夫做的重组***,一季度恢复态势已经超出19年的最高水平,三费用降到4.%。这是一个是非常好的状态,我们会学习在经营上的优化,缩小与其差距。我们前进动力很强,改善空间也非常大。追赶奥托立夫,需要一个时间过程,今年整合基本完成,费用较大幅度下降。去年耽搁了一些进度。总体23年前完成这个目标充满希望。

写到最后,用均胜2021年6月份电话纪要中,均胜自己的一段文字结尾:

因为我觉得均胜电子其实就两个逻辑,一个是均胜安全业务逐步恢复,带来EPS的增长。均胜安全现在已经占到75%的收入,整合慢慢结束,订单结构开始替换,利润就会起来,上升1个点,利润增长就是税前5个亿,均胜安全是我们最主要的一个方向;另一个是智能化,目前围绕智能座舱展开,未来会围绕智能驾驶来突破。我们现在智能驾驶产生收入的第一个是5G-V2X,我们是全球第一个量产5G-V2X的。我们预计这块会带来将近1个亿的收入。还有一块收入来自于年底开始的激光雷达,激光雷达是做落地的,这个技术不是我自己的,这两个都是智能驾驶的核心,这些都是点,我们未来把点连成面,首先需要我们需要一个平台,以前大家不理解或者忽视的地方会让大家逐步看到。因为以前A股里面智能化的标的说实话不多。

$均胜电子(SH600699)$ #股票# #股票 财经 # #投资理财# #均胜电子#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是上市公司吗?

2021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定于10月15日-16日在重庆举办。随着开幕时间的临近,关于本次盛会的信息越来越丰富,亮点频出,看点十足。

本届供应链大会将围绕主题“补短铸长、融合创新——构建中国汽车供应链新生态”,设置“1场大会论坛、7场主题论坛、3场重磅发布、1场成果展示、1场参观考察”等多场论坛会议和同期活动,既保留了往届大会的优势内容,又创新了往届大会没有的首发内容,真正做到了传统与创新的高度融合。

2021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日程安排

那么,本届供应链大会都有哪些亮点和看点呢?话不多说,小编,上干货!

亮点一:首次发布“2021中国汽车供应链创新成果”

今年的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与往届不同的是,将首次发布“中国汽车供应链创新成果”。据大会组委会负责人介绍,目前已申报的创新成果项目达数十个,而且均来自业内主流企业,经业内专家严格评审,最后入选的将只占其中一部分。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将为“整零”合作落地创造新机会。

据了解,截至9月中旬,已有华为、地平线、均胜电子、蜂巢能源、小马智行、德赛西威、特来电等45家企业通过海选,入围2021中国汽车供应链创新成果推介初选名单,而最终结果将于10月15日重庆大会现场公布。群雄逐鹿,谁将问鼎?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罗军民透露,为了确保推介结果的公平公正,主办方重点邀请了整车厂研发中心或研发院的院长,以及技术中心的主任等参与推选,因为他们是技术的直接应用者,他们选出来的东西一定是好用的,而不是由零部件企业自己说好用就好用,这个评价应该由整车企业来给出;而反过来看,主办方把一大批创新成果直接推送到了整车企业负责技术应用的主管领导那里,这对于零部件企业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展示机会。

事实上,目前主办方已经***取了切实行动,正在陆续举办2021中国汽车供应链创新成果交流系列活动。在刚刚过去的9月28日,交流活动第一站在广汽研究院召开,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广东省汽车行业协会协办,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广汽乘用车有限公司、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广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等五家研发机构和整车企业,以及19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参加了活动,并取得了积极交流成果。

在交流活动中,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明确表态,广汽集团将始终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与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加强交流合作,既兼顾传统与新兴,又统筹软件与硬件,携手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一道打造敏捷灵活、主动应变、安全稳定的价值链、供应链、创新链,全力构建共生共荣的产业发展新生态。

2021中国汽车供应链创新成果交流活动(广州站)

下来,借助即将于10月份在重庆举办的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主办方还将安排一场“成果展示”,组织长安汽车等重庆地区的整车和零部件企业进行创新成果交流。而排在下一站的,则是东风汽车的大本营武汉。这些交流活动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推动创新成果的真正落地。

为推动中国汽车供应链高质量发展,大会的主办方——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坚持以创新为核心,通过开展中国汽车供应链创新成果推介、创新成果展示、创新成果交流、投资衔接等活动,助力供应链创新成果转化为发展新优势。

亮点二:发布“2021中国汽车零部件蓝皮书”

在本届供应链大会上,主办方还将发布《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报告(2020-2021)》(简称“零部件蓝皮书”)。该书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编制,经过5年来的不断完善,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新一版的零部件蓝皮书在延续之前内容的基础上将达到新的高度。

去年爆发的“***”疫情对零部件产业的发展造成了冲击,同时全球产业链重构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融合创新成为构建安全可控产业链必不可少的路径。在此背景下,本版零部件蓝皮书以“融合、创新”为主线,在总结前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为“后疫情时代”我国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据了解,在零部件蓝皮书的编制过程中,针对总报告以及子行业篇电驱动系统、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车载核心芯片、车载信息系统等重点研究内容,来自罗兰贝格、广汽研究院、上海汽车电驱动有限公司、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紫光国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百度、深圳市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万邦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小马智行科技有限公司、东风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的专家展开激烈的探讨,以期对当前产业的新形势、新变化、新趋势做出更加科学的判断。

除此之外,整车及零部件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行业专家等都参与了本次蓝皮书的编撰。该书的发布,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关注度,构建行业新生态,促进汽车零部件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特殊时间节点,融合创新发展成为共识。汽车零部件蓝皮书作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品牌产品,行业影响力日益扩大,是一本站位高、有深度、有特点的精品行业书籍,致力于为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亮点三:顶级嘉宾齐聚特色主题论坛,探讨汽车材料新动态

近年来,以复合材料车身覆盖件和车身骨架为代表的汽车材料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有色金属及其合金、粉末金属和复合材料在汽车中的应用比例迅速上升,并已出现新型材料由简单零件向复杂结构件过渡,并逐步替代传统材料的趋势,使用新材料不仅有助于改善汽车上的技术性能,还使许多新设计、新技术在工业化生产中的实现成为可能。

基于此,本届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专门设置了“汽车材料新动态”主题论坛,围绕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邀请业内专家学者及企业高层一起探讨汽车材料新动态及技术发展趋势,旨在促进汽车材料产业融合、创新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汽车材料新动态”主题论坛邀请到了多位院士,而院士是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他们聚焦于某个研究领域,了解最新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再加上多个大学教授,嘉宾阵容可谓空前强大。

据悉,“汽车材料新动态”主题论坛将由东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余木火担任主持人,届时,来自中国工程院的丁文江和蹇锡高两位院士,将分别围绕“汽车用轻合金”和“汽车用工程塑料”两大新材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发表主题演讲。

除了上述两位院士,该主题论坛还拟邀多位院士参与圆桌对话,组成以院士、教授为代表的专家学者和来自整车及零部件的企业代表阵容,面对中国汽车高质量发展中新材料的机遇和挑战,围绕碳纤维复合材料、轻合金、高强度钢、工程塑料、电池材料、氢能源材料等新型材料的应用和前景,展开头脑风暴,进行思想碰撞。

传统材料的技术创新,新型材料的技术突破,都将在本次主题论坛上进行研讨。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张立群将针对“汽车用橡胶材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发表主题演讲,同时担任主持人的东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余木火也将针对“汽车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发表主题演讲,而东风汽车技术中心新材料部主任熊芬将从整车企业的角度出发,对汽车新材料的应用提出新的需求和期待。

如此顶级嘉宾阵容,齐聚特色主题论坛,共同探讨汽车材料这一领域的新动态,真的是干货满满,不负众望。

亮点四:紧跟行业热点,探讨“双碳”“芯片”新进展

“双碳”、“缺芯”,已成为汽车行业近一年来的热点话题。2021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将继续紧跟行业热点,呼应行业企业关切,直击“卡点”、“痛点”、“热点”,探索可持续的绿色供应链发展之路。

如何打造“双碳”目标下绿色汽车供应链新生态,将是本届供应链大会的重要议题之一。近日,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北汽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和谊提出,“双碳”目标正在成为影响汽车产业链变革重构的又一重要因素,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环节的脱碳至关重要。

当前随着新能源汽车加快普及,汽车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来源从传统的燃油车使用阶段为主,向纯电动汽车的生产阶段为主进行过渡。对于传统的燃油车,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使用阶段,其中使用阶段的碳排放占其生命周期的总量大约在80%左右,而纯电动汽车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生产阶段。根据麦肯锡发布的数据,预计到2025年电动汽车材料生产阶段排放将占到汽车全生命周期总排放量的45%,到2040年材料生产环节的碳排放占比将达到85%左右。由此可见,加快产业链、供应链的低碳转型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时代碳中和的关键,尤其是汽车的材料生产和动力电池的生产过程。只有通过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推动汽车全产业链条和产品的全生命周期降碳、脱碳,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转型。

供应链实现碳中和是必然趋势,也是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的重要路径。对于企业而言,减少碳排放的关键在于***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供应链中从汽车零部件的开发设计到研究试制,从批量生产到原材料选用,几乎各个环节都可以深入挖掘潜力,减少碳排放。国内企业应加快低碳化步伐,强化技术驱动,以节能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及碳捕集前沿技术来降低碳排放,构建核心竞争力,从而带动产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另一个行业热点话题——汽车“芯荒”的话题,曾在6月份举办的“2021中国汽车论坛”上进行过探讨,而本届供应链大会将带来后续,继续追踪汽车“芯片自由”新进展,并探讨解决之道,以期破解“芯”难题,弱化芯片进口高度依赖症。

的确,从去年年底开始,汽车芯片短缺似乎一天都没有停歇。根据咨询公司Alix Partners的最新数据,受芯片短缺影响,预计全球车企今年将减产770万辆汽车,损失达到2100亿美元(约合1.36万亿元人民币)。因为芯片短缺,Tier 1 无法生产零部件,最终导致整车无法下线。近日,理想、蔚来等头部新势力车企纷纷下调第三季度交付预期。

面对上游供应商芯片持续短缺,车企、Tier 1 一方面在积极应对,另一方面,中国品牌车企也正在使用更多国产替代产品,调整电子电气架构,保证供应逐渐趋稳。从去年到今年,自主汽车芯片的使用率正不断提高。理想ONE用上了地平线征程3芯片,极狐阿尔法S即将搭载华为MDC自动驾驶平台上市,还有大量车型搭载了地平线征程2芯片实现智能座舱功能。

“芯荒”,是危机,也是机遇。从去年延续至今的芯片短缺潮,是对整个汽车供应链的巨大考验,如何化解这场危机?让我们拭目以待。

2020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回顾

目前,2021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已经进入倒计时,各项筹备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大会报名通道已经全面开启,可通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caam.org.cn)、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 chinaautoscc.cn)、“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微信公众号,以及汽车纵横***(***.autoreview***.cn)及其公众号报名参会。

本届大会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作为指导单位,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协办单位为重庆市招商投资促进局、重庆两江新区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另外大会还得到了合作伙伴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和地平线的大力支持。

是的。

中国汽研是一家汽车工程技术应用服务商,公司主要从事汽车领域技术服务业务和产业化制造业务。其中技术服务业务包括汽车研发及咨询和汽车测试与评价业务;产业化制造业务包括专用汽车、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汽车燃气系统及其关键零部件制造业务。

更多同行分析,上企知道了解

标签: #汽车

上一篇奥迪系列全部车型及报价系_奥迪系列全部车型及报价

下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新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