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199999,小米汽车注定失败

tamoadmin 0
  1. OPPO,小米始终达不到华为的高度,原因何在?
  2. 小米出货量世界第二背后的荣耀与隐忧

四分之一的时间放在手机、IoT和高端化上,一半的时间放在汽车上,另外四分之一时间放在其他事情上,这是小米雷军目前在工作方面的时间分配,可见在汽车方面的投入已经占据了雷军一半的精力。

上周在北京刚刚在北京发布了小米13 Ultra的小米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第二天就马不停蹄地来到了上海车展,他的这次现身受到了格外的关注,各大新势力车企的高管都亲自现身,给雷军介绍自家产品,雷军也拿着刚刚发布的小米13 Ultra给感兴趣的车型细致地拍照。

这个时间节点的雷军,可能还是这些新势力车企高管们的朋友,小米也还是部分车型车机里的一款互联软件,而到了明年的这个时候,雷军和小米很有可能成为这些车企的直接竞争对手。而此次来逛车展的雷军,究竟在逛什么呢?

小米汽车199999,小米汽车注定失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逛完车展,雷军最焦虑的可能是产品定位

雷军在一上午的时间内,参观了包括小鹏、极氪、蔚来、高合、长安深蓝、飞凡和智己在内的8家新势力展台,另外还去看了劳斯莱斯兰博基尼、大众、奥迪等展台,这些厂家的产品对于每天花一半时间研究汽车的雷军来说,肯定是烂熟于心,但是也很少有机会能够在一次把它们都看全了。

在如今这个大环境下,汽车价格战还在愈演愈烈,特别是随着特斯拉的不断降价,以及锂矿石等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下探,中国汽车市场势必会迎来新一轮的降价潮,这个大家都心知肚明,如果不是有极其过硬的产品力,或者其他方面的支持,车企们是不可能不降价的,但是卖高价大家都不赚钱,何况低价呢?而且不少车企降价之后,并没有带来销量方面的完全正向反馈。

而对于车辆还没有量产,甚至还没有解决造车资质的小米汽车来说,目前的汽车市场对于新入局者可以说是非常不友好,甚至非常的残酷。雷军此时最迫切的莫过于找准小米汽车第一款产品的定位,但是逛了这么多的展台,他或许会有些失望,因为这些新势力品牌已经几乎可以说是把50万以内的市场塞得满满当当了,特别是在20万-40万这个区间内,大量新势力车型的产品堆叠在一起,密不透风。

而小米目前已曝光的第一台车正是定位在了这个区间内,据最新爆料,小米汽车的中型溜背轿车内部代号“Modena 摩德纳”可能分为两个版本,低配版售价在25万—30万元,高配价格可能超过35万元。中低配版基于400V 平台,搭载比亚迪磷酸铁锂电池,智能驾驶方面***用了供应商大陆提供的单目视觉黑盒供应商方案,高配可能基于800V 高压平台,搭载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智能驾驶方面可能***用英伟达Orin+激光雷达的自研方案。

如果小米的首款车型真的是这样,那么会直接冲入新势力们最扎堆的区间,而且类似于小米摩德纳这样的产品实在是有不少,比如说蔚来ET5、小鹏P7i、极氪001、智己L7,甚至还有像飞凡F7、零跑C01这种性价比完全拉满的车型,当然最不可忽视的特斯拉和比亚迪的产品,小米汽车如果拿不出什么颠覆性的内容的话,真的会很难打开市场。

所以我们说雷军此时可能逛完上海车展之后,最焦虑的就是小米汽车的定位,如果一味地去和这些车型去拼,那么可能结果会很不乐观。目前的新能源车渗透率在25%左右,而特斯拉和比亚迪两家甚至可能就占了超过15%以上的份额,而剩下的新势力和转型之后的传统车企,甚至还有豪华品牌,去争这不到10%的市场份额,市场已经卷疯了,挣钱对于大部分车企们来说,短期内根本不可能实现,如果小米要是以现在这种实力去竞争,很快就会泯然众人矣。

自动驾驶已不香,那该靠什么抓住消费者?

小米这个品牌这么多年积攒下来的口碑,以及价格屠夫的形象和用户粘性,是品牌的护城河,但是小米目前的这款摩德纳车型,和其他新势力的产品拉不开差距,此时谈不上用户粘性,同时在性价比方面也没什么优势。

小米雷军在只要提到小米汽车的发布会上,几乎都会谈一谈自动驾驶的研发进展,小米想靠自动驾驶去做出小米汽车的差异性,可是目前看来,押宝自动驾驶以及相关智能化的车型,可能换不来市场的完全正向反馈,因为在现行法规下,想要做出差异化几乎没什么可能,就算是L3级自动驾驶也是有条件的自动驾驶,责任依旧在人,L2.99和L3拉不开差距。

而且自动驾驶的上限,也就是故事尽头显而易见,就是车辆实现自动驾驶,无论你是纯视觉还是激光雷达,或者是车路协同,不管你使用什么方案,用了多高的算力,多少高科技传感器,多么优秀完善的算法,最终你实现的效果都是自动驾驶,就是车辆自己开,人可以做些其他事情,而这些技术不仅是蔚小理、华为、特斯拉它们在做,还有大量的自动驾驶研发企业和供应商也都在做,这条赛道上你卷不出什么差异化。

而此时又有汽车价格战的影响,在价格上如果要脱离开普通大众的认知范围,那么你的市场注定小众,小米近些年来在手机市场上不断地在冲击高端,可直到现在依然没有完成破局,如果你不创造一些有颠覆性创新的产品,那么是不会扭转大家的固有印象的,至少小米现在手机还没有做到这一点。

而反观小米汽车,至少这台代号摩德纳的车型,也没有什么颠覆性的创新能带给我们,它的设计以及智能化表现,并不足以带给我们那种“初见iPhone”时的感受,而它定的价格却有些超过大家的认知,所以定位问题依旧是难题。

其实小米雷军这一次逛完车展之后,可能也会发现很多车企都在走当年小米的路线,比如说压低成本主打性价比,量大实惠这方面的方式,但是这些车企在如今这个时代,很难再做出当年小米在手机领域做出的成绩,因为确实是强手如云,竞争太过激烈了,致使不少企业陷入泥潭,可能小米也是发现了自己不能在这条原有的成功路线上发力,所以选择了一条更有挑战性的路线。

总结:

原有手机方面的成功经验,很难运用到造车方面,而需要重新摸着石头过河,这就是目前的小米汽车,在看了车展上那么多新势力已经“卷到不行”的新车之后,雷军或许会重新审视自己的产品和造车的规划。现有的自动驾驶和价格可能真的很难打动消费者,甚至是最忠实的米粉。

而从硬核技术角度上去重新发力,可能这会是一条能走得通的路线,这次车展上大家也看到了,自主品牌也有售价超过百万,而且还能大卖的车型了,那款车的硬核技术确实很多,不管它价格多高,也确实有消费者能够接受,而小米在技术储备上并不欠缺,而且小米可能还是所有造车新势力中,技术专利最多的一家企业,如何从硬核技术角度去吸引消费者,这可能是小米汽车一个不错的发力点。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路咖汽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以前是没钱买小米,现在是没钱买小米。”

疫情影响,备受期待的小米十周年年度首款5G旗舰手机小米10发布会,由线下改为了线上,这也是小米首次开纯线上直播的发布会。不过比起这个,小米10系列的售价则更饱受争议:小米10系列起售价3999元,小米10Pro起售价4999元。

从2010年到2020年,历经10年高速发展,小米已然成为一家坐拥数亿用户、年营收达到2000亿元的头部手机企业。然而这是小米旗舰机第一次定价超过3000元,别说与隔壁的某为友商相提并论,就是与“OV”相比,也是难以想象的一件事。

摆脱“性价比陷阱”,正式进入高端市场。这样一个巨大且充满变革性的转变,无疑预示着小米在十年之后正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不得不说,小米品牌的成长史,与自主汽车品牌的成长轨迹有非常多的相似之处。

多样的高端化尝试

小米的高端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此前在2016年推出小米MIX主打3000+价位,然而从MIX1到MIX3销量一直不振,可以说小米MIX系列并没有获得高端用户的认可。

反观自主品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同样***取了不同形式的高端化尝试,其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观致,因生不逢时和后继研发乏力而昙花一现,绅宝D80、哈弗H8则因为产品力与市场定位不符,在同价位里无法与主流合资车型正面交锋。

不过自主品牌并未止步,反而愈挫愈勇,走出了更加多样化的道路

在过往上百年的商业历史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品牌在冲击高端市场时,都会单独孵化一个高端品牌。汽车领域里如大众的奥迪、丰田的雷克萨斯、通用的凯迪拉克;快消品领域,比如蒙牛的特仑苏、伊利的金典;家电领域,海尔的卡萨帝、美的的COLMO。

自主汽车品牌同样如此,WEY品牌以打造“中式豪华品牌”为愿景,力图带给消费者一款没有距离感、可负担的豪华SUV;领克则依托沃尔沃背书打造出色产品力,并且借助更多领先于行业的新营销方式,将品牌中的年轻时尚标签深深地植入消费者脑海。

不仅如此,奇瑞同样瞄准高端化推出了星途,上汽通用五菱也推出新宝骏品牌,力求品牌向上的同时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选择推出独立品牌的优势在于,能够有效将高端品牌和旧有品牌进行切割,避免冲击高端市场时发生用户认知混乱,也避免高端产品销量不畅损害原有品牌。

相比之下,推出高端产品引领品牌向上,助力品牌高端化,则会是一条更加稳健的道路。早在2014年,自主品牌新一轮的高端化之路便已开始,从哈弗H9、传祺GA6再到吉利博瑞,自主品牌纷纷推出高端车型向高端乘用车市场进军。

再往后,传祺、荣威还分别推出了传祺GS8、荣威RX8这类高端车型,通过正向研发,不断推出比肩合资的产品,改变自主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象。

与小米备受好评的MIUI系统相似,自主品牌在车机智能互联系统方面可以说已经实现了对合资品牌的“弯道超车”。

通过与本土互联系统深度合作,比如上汽与阿里的斑马系统、科大讯飞、腾讯车联网、高德/百度地图车载版等等,配合识别率、智能化程度更高的车载语音助手,在体验层面可以说吊打合资也不为过。

除此之外,把握未来趋势,大力发展新能源车型也成为自主品牌寻求高端化的新方向。除了传统车企推出自家的新能源品牌(比如吉利的几何汽车,广汽新能源的Aion系列),新造车势力同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据交强险数据,2019年中国造车新势力销量同比增长116.8%,全年累计销量为6.57万辆,其中备受关注的蔚来虽然一路坎坎坷坷,但也以2019全年销量20,752辆的成绩,在造车新势力中销量排行第一。

多样的高端化尝试,确实为自主品牌向上带来了更多可能。乘联会数据显示,近三年来中国自主品牌的均价快速提升,从2017年的7.6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8万元,再到2019年前9月的8.7万元,提升了9%。

向上并非一蹴而就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高端市场的门槛远比我们想象中要高,无论是提升产品硬实力,还是打破消费者的固有认知,都注定会是一场持久战。对于领克或WEY,还是星途和新宝骏,以及蔚来们,市场留给它们的必然是“狭窄且艰难”的赛道,任重而道远。

在过去的2019年,作为国内汽车市场史无前例的一次寒冬,即便业内饱受期待的领克和WEY两大自主高端品牌,也倍感压力。

以成立仅三年多的领克为例,相比2018年一年内实现12万销量的傲人成绩,2019年全年累计销量128,066辆,同比增长6.4%的成绩,脚步已然放缓了不少。领克01、领克02与领克03接连上市,并未如期形成销量“叠加”效应,主力车型销量不振,更多是靠领克03的一车之力。

而在去年4月份,由于我国增值税下调政策,生产制造业的增值税税率由16%大幅降至13%,自诞生以来从未降价、终端售价也只有3000-4000元优惠的领克品牌,迎来了唯一一次官降,除领克02?2.0TD高性能版外的全系产品,官方售价最高下调4,000元。

早在2016年,领克于柏林惊艳亮相之初,吉利控股总裁安聪慧便表示,“吉利汽车2020年200万辆的目标中,领克将占据30%-40%的比重。”然而在中国汽车产业下滑的大趋势下,领克面临的困难和压力比想象中要大得多。

领克尚且如此,中国自主品牌的高端化艰难程度自是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面对持续了一整年的车市寒冬,合资品牌在重压之下普遍***用价格手段来维持市场地位,早在去年3月,南北大众便同样以增值税降税为由,掀起了一波主流合资品牌的降价潮。对于早已将价格之矛插入合资品牌腹地的自主高端品牌而言,其生存空间必然进一步被压缩。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自主品牌高端化之路从未有成功者,无论是WEY、领克亦或是星途,在车市低迷的当下,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不断以“试错”来摸索前行的方向。

对此,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所长陈全世的看法比较冷静。“SUV红利的确让自主品牌尝到甜头,但自主品牌首先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否具备支撑品牌向上的能力,不能盲目地扎堆在高端化路线上。以丰田为代表的国外品牌,都是从普通车型开始,通过几十年的技术积累和突破,才实现了各自品牌的高端化。”

而在此之前,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同样指出,“自主品牌高端化,首先要得到市场的认可。对于高端化,简单理解为技术高端或是品质高端犹如空中楼阁。自主品牌想要走进高端,应踏踏实实地从多方面突破优化。”

另外,崔东树表示车市“转暖”才是爆发的开始,车企要做好”瘦身健体”、降低运行成本的准备。

目前来看,自主品牌整体的技术水平得到了巨大改观,一线自主品牌逐步实现了对发动机等核心技术的突破。但品牌向上并非一蹴而就,在具有成熟技术的根基上,自主品牌仍然需要注重产品打磨和用户口碑的积累,并做好开展高端化持久战的准备。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小米出货量世界第二背后的荣耀与隐忧

首先确认一点是OPPO手机或者是小米手机,在目前国内手机发展以及在国际手机销量中表现都非常的突出。

用户认为OPPO手机或者是小米手机始终达不到华为的高度,主要是因为很多用户对于华为的技术的进步以及发展确实会比较认同。

我们知道华为的技术主要体现在它的处理器以及它的鸿蒙系统方面。但实际上华为每年在技术方面的研发所具备的投入资金,都是在国内 科技 类公司中属于数1数2的。

而技术的不断进步,让华为成为了很多用户愿意去认同的手机品牌,当然也包括它是通讯类企业在武器方面的特点也非常的明确。

OPPO手机或者是小米手机,消费者对于他们的认同主要还是在于手机。虽然说他们也在技术上不断的投入,特别像小米手机这些年的技术投入,研发资金也相对较多,但是我们会下意识的认为,华为的技术研发资金还是要高于这两个企业。

就是在技术投入上,我们对于这些企业的看法。同样华为它主要的特点或者是消费者对于它的认同,是在于它开拓了国际市场,同样在美国的受冷,反而促进了我们对于他的认同。所以我们叫华为为民族品牌,也确实是因为它的不容易。

当然,我认为目前的情况是OPPO手机或者是小米手机,他们在国内的手机市场中表现非常的凸显,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和华为相比,他们还是有着突出的优势的。

但是,华为已经打造出了高端旗舰品类消费者,对于这个品牌的认可度可能还是相对比较高。即使它的销量受到了影响,但是并不影响我们消费者对于它高端品牌的认同!

国内手机品牌,不管是OPPO手机还是小米手机,我们会认为它们会有自己的发展之路,而且这条路可能会越来越好,我们也期待他们的表现。

OPPO,小米始终达不到华为的高度,原因何在?

实际我比较理解这样的看法,华为作为国内手机厂商中自研占比较高的企业,确实是其他厂商无法达到的,其中包括OPPO和小米,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百花齐放才能真正的让消费者受益,或者是给我们更多的选择权。为什么OPPO和小米始终达不到华为的高度呢?

首先从客观角度来说,把小米带上去有些不应该。因为小米成立的时间要晚很多,而且本身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他实际就是为了盈利而生的。所以我们也能明白小米的想法,而且本身小米当初就是朝着性价比的路线来走的,这也是为什么他会在供应链方面下手,而不是自研发。

而且当时的形势确实很明显,智能手机初期市场需求量很大,加上互联网的极速发展,再去自研发确实没有意义,因为本身小米也不是科研企业,而且本身国内手机厂商中自研发的企业,至少在当时是没有特别出色的,所以你如果当时站在雷军的角度也不会进行自研发。

当然说起来小米的到来确实也改变了市场的一些格局,比如其他手机厂商的价格不会那么高,而且很多人学习小米的模式。另外小米在成立5年的时候就研发了处理器,澎湃松果S1处理器,可能是见证了自研发的难度,所以后续基本上也没有第二款处理器的消息了。

不过现在他的实力,确实已经不容小觑了,性价比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改变,特别是小米每进入一个行业,传统的厂商确实都会暴露一些缺点。

而OPPO和vivo我们知道,当初确实都是隶属于步步高旗下的,总裁是段永平。而之后分为了三大板块,分别为教育电子黄一禾,通信以及视听业务陈明永负责,包括通信业务,由沈炜负责,但是同属于步步高旗下。而到了2001年的时间,段永平则是注册了OPPO这个公司,同时有陈永明负责,因为当时的黄一禾和沈炜不想参与。而在2003年,陈明永为了向移动通信领域发展因此成立了OPPO手机。而当时负责通信业务的沈炜的,也就是步步高通信 科技 ,2011年则是直接成立vivo,为了顺应时代的变化。

虽然说OPPO主营是移动通信,但是实际在当时大家都是盈利为主,国外的 科技 很强,而且很多进入到国内,包括当时的魅族金立等等企业,都是想通过这个时间赚钱的,谁会想着去自研发呢?所以OPPO到现在并不算是很强,只是说相比之下积累了很多经验,而且之前着重于线下市场,确实也算是派上了用场。

而华为则是不同。华为成立的时间更早,当时的华为主营是通信,也就是交换机,而且还有进行了自研发,结果是销量暴增,所以之后在2002年的时间开始分离出来手机业务,同时还有进行了自研发。这就是看法不同,一直到2009年第一款海思芯片才有发布,而且华为真正火起来是麒麟***0的性能终于可以和高通媲美了,包括拍照的能力确实很强悍。

说白了华为的自研发从2002年到真正被人们所熟知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小米成立仅仅十年的时间,而OPPO虽然成立时间久,但是自研发芯片说白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他会愿意放弃现在的市场,甘愿去慢慢自研发吗?所以并不是达不到这样的高度,而是时代不同,而且机遇也不同。

当然小米和OPPO,我觉得现在已经非常不错了。OPPO在今年12月份发布了自研发的影像专用NPU芯片“马里亚纳X系列,而且还是6nm的工艺,确实实力很强,虽然比不上处理器的难度,但是对于自身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而小米虽然成立的时间短,不过澎湃芯片,包括自研发的单电芯P1系列这些都是小米实力的展示,按照到来来说,相比现在的手机品牌,小米的自研发意识要更早一些,比其他品牌相比。

写在最后

华为抓住了几乎,自研发的时候,国内手机市场并不稳定,而且发展没有那么快,因为没有依托于互联网,而到了智能手机以及互联网时代,他们的芯片基本上成形,虽然说有差距,但是一直在进步,所以最终让人们见到了他的光芒。但是这样漫长的过程,确实是其他厂商无法去学习的。

要承认华为在国际上确实享负盛名,但说OPPO和小米始终达不到华为的高度是不是太绝对了?

虽然我也不是那么喜欢小米(特别某些高管的一些不符合逻辑的言论,再加上一些很low的营销手段),但小米能在短短几年就成为世界500强,并且在销量上还破天荒的超过了苹果,这说明小米这个公司前途不可***。

并且小米还有一个“王炸”,那就是小米 汽车 ,要是这个项目落地,在华为和苹果都没量产之前量产电动 汽车 ,那说不定真有可能在体量上超过华为。毕竟特斯拉、小鹏、蔚来这些都取得不错成绩,这个X因素不得不考虑进去。

再来说说OPPO,这个厂家一直很低调,虽然在体量上差一截,但也是个狠角色。销量长期国内第二,全球也是前四、前五这个级别,今年的OPPOFind N把折叠屏打到7000多价格,算是一个不错的契机。另外,也投入巨资搞芯片,马里亚纳X1这颗NPU芯片起步就是6nm,起点还是蛮高的。***以时日,这OPPO在芯片上有所突破也说不好。

老实说,我并没有觉得华为在手机领域有着不可超越的优势,拍照已经被各大厂家消化得差不多了,自研芯片算是一张王牌,但是现在华为出不了芯片,小米和OPPO也有研发,虽然还没出成果,但至少从0到1有了突破。至于鸿蒙系统,这门槛跟芯片比起来低了一截,要是小米和OPPO能成功自研芯片,那下一步一定会自研系统,这是必经之路。

当然,华为的最大优势就是通信,作为老牌通信厂家,经验丰富,有很多专利和技术沉淀,这一领域小米跟OPPO确实比不了,但达到华为的高度并不一定要跟华为一个赛道,苹果就只做手机,一样做到全球市值第一。

总之一句话,现在的小米跟OPPO跟华为肯定有差距,但要说一直达不到这个高度,从概率学是极其不严谨的。

一个只想着赚钱舍不得投入的企业怎么能冲向高度?当然有人说小米纯利润非常低,其实不是利润低,是利润被供应商拿走了。有人说小米已经是世界五百强了,其实谁都清楚,小米有品都是众多小厂聚集一起,才使小米营收成为了世界五百强,不是技术专利世界五百强u。OPPO的研发和技术专利还是比小米多得多。OPPO有多年的技术沉淀和研发投入,虽然技术专利和研发投入没有华为多,产品质量却排在华为中端手机华为之上。

他们跟华为比较在各个方面都有差距,在研发投入上,他们都不如华为投入的多,华为的新技术应用已经能够比肩苹果甚至超越苹果。在芯片设计方面他们都与华为有巨大差距。在质量管控方面,华为做的在行业里是最优秀的,在供应商产品管控方面,华为做的也是最好的,其他都是追随者。在营销方面,在美国没有打压华为之前,华为已经在全世界多个国家进行销售,尤其是竞争激烈的欧洲市场。华为的本人用人机制是非常优秀的,做到了国际领先。华为的***的企业战略的前瞻性视更是国际领先。华为在各个方面如此优秀,其他很多企业都望尘莫及,这是很正常的。

有核心技术

基因问题

缺乏工匠精神!

全球人才部署,华为的5G技术也是俄罗斯人搞出来。技术专利储备。深耕系统。虽然还未达到100%自研但与其他设计机壳UI的组装品牌道路不同,确实拉开距离。

理性来讲,达到华为的高度概率较低,技术沉淀不够,只能期望接下来几年里面两家的表现,技工贸才有出头之日,联想这种贸工技注定被 历史 淘汰。

据IDC最新发布的2021 Q2全球智能手机市占率统计显示, 小米手机销量超越了苹果,晋升全球第二 。小米Q2出货量5310万台手机,增长86.6%,市占率16.9%。世界媒体也纷纷以“小米在全球智能手机单季的供货量方面首次跃居份额第2位”为题进行了报道。

手机市场份额前五

面对这份成绩单,小米自然喜出望外。但在这种喜悦和荣耀的背后,小米还有很多的问题要直面。

01

没有 科技 含量加持的走量

在这么多年的摸爬滚打之后, 小米已经完成了从最早的草根品牌的定位,向成熟品牌的迈进和转型 。小米所取得的成绩,也说明了这一点。但出货量并不意味着创收能力的突飞猛进。

最近小米也入选2021《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338位。较去年上升84位,成为互联网相关企业中进步最快的世界500强企业。这是小米连续三年上榜。

但是对榜单稍加比较,就会发现三星电子排名第15;在盈利方面,苹果以574亿美元的利润位居榜首。在手机软件领域,谷歌和苹果所控制的移动操作系统安卓(Android)和iOS的市场占***别高达81.5%和18.4%,几乎控制了整个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市场。

因为芯片出货面临的普遍短缺,芯片企业的上升也很快。此情此景,就不得不提 小米自研芯片的失利和败北 。在芯片方面,小米的战略眼光是到位的。澎湃S1,发布于2017年,是一款28nm制造、8核Cortex-A53的手机芯片,应用于小米5C这款手机上。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款芯片的失败是必然的,28nm的工艺相较其他同级芯片劣势明显,最关键的是它的基带芯片,别说全网通了,连双网通都很勉强,LTE也只做到Cat.4。

手机最核心的软硬件方面,小米都不占自研的优势 。虽然三星也是安卓阵营,但是三星不单自己做手机,更重要的是占据了上游的供应链,在芯片等方面保有绝对优势。

虽然从出货量的维度来讲, 小米取得了全球第二的成绩,但整体的综合表现都并不出色 。华为手机刚刚开完发布会,面对封锁坦诚供应不足。小米整体出货量的上升,某种程度上是 因为华为份额的下降,小米挤占了这部分空间

但也正是这一点, 小米的这种受益模式注定不会持续太长时间 。如果说去年,小米是华为销量对冲最大的受益者,那么到了今年,华为手机业务还剩多少市场份额关系到小米是否还能继续享受这种销量对冲而保持去年高速增长的势头。

手机出货量

根据浦银国际研究的报告,今年小米将继续受益于华为手机销量的对冲。其中欧洲市场将拿下30-35%华为手机的市场空间;其次是中国市场,小米将拿下约30%华为手机的市场空间,而 从全球看,小米将会获得27%左右华为手机的市场空间 。但向小米一边倒的局面将被更加均衡所替代,后知后觉的OV将分别拿下华为手机22%和20%左右的空间。

02

小米占据高端市场了吗?

雷军曾表示,“经过五年(始于2016年)的艰苦卓绝的补课,我们产品能力已实现了巨大的提升,并在高端市场打开局面并站稳了脚跟。”

但问题是,小米真的占据高端市场了吗?安卓手机阵营的高端品牌,从最初占据技术领先优势的三星,轮替到依靠单点突破实现整体性能和品牌提升的华为,这是大致的品牌交替曲线。但到 目前为止,还很难说小米占据了高端品牌的市场 。雷军的这一番表达,更像是自嗨。

小米手机的性能和性价比,经过这么多年的打磨,肯定是经过了市场检验的。但品牌,是另一种需要经营的无形资产,但最核心部分还是根植于产品的创新能力。以华为为例,将相机拍照锁定为重要的爆破点,发布会则经过周密计算选在欧洲,高举高打,和国货崛起同频,收割了一大批中高端用户。

相比较之下, 小米则在营销和品牌方面,一直都显得很保守 。如果说在小米成长的早期,这种状态是可以被理解的。但在小米已经取得今天的成绩的情况下,小米的四平八稳则显示了自身的核心局限——小米整体还是被当作一家制造业企业,所以整体的估值不高。

小米手机

2011年,小米1横空出世,并开启了互联网手机的时代。现在智能手机行业都快进入衰退期了,小米拿出什么革命性或者有实质创新的产品了吗? 十年过去,所谓的创新,都谈不上实质上的创新,严重依赖于高通的芯片和安卓的开源代码 。根据财报数据,2020年小米手机毛利率为8.7%。作为对比,苹果公司的每一款手机毛利率均超过50%。

进入5G时代以来,各大手机厂商纷纷启动高端化战略,试图在高端市场分一杯羹。去年年底,小米就携小米11Ultra系列大张旗鼓地冲击高端手机市场。但就在今年618期间,该系列手机便开启了史无前例的优惠,已有电商渠道公布了超过1100元的优惠幅度,即便是其他的渠道也优惠超过了700元,基本上算是给这台所谓的高端旗舰画上了“句号”。

而在全球市场, 小米的整体策略依然是利用低价抢夺市场份额,甚至为此出现了个别机型现负营业率的情况 。瑞银对小米出货量较大的红米Redmi K30 5G进行的拆解分析表明,其128GB的平均售价为2299元人民币 (350美元)。加上制造、货运/物流和保修成本,预估产品毛利率为9%,与公司平均水平相当。但是考虑到运营支出/销售,估计营业利润率约为-1.7%。

利润率

高端机攻略也拖累了小米集团的净利率 。2020年小米对外投放广告开支55亿元,主要是为了推广高端机型。广告开支的增加,让小米2020年净利率为5.28%,相比2019年的5.58%略有降低。如今,荣耀从华为独立出来,已摆脱了芯片的困境,并明确宣布定位高端,硬件配置将超越华为的Mate、P系列。 在荣耀的反扑之下,小米的高端机战略能否站稳,还有待观察

03

小米 汽车 的掣肘

2020年2月,雷军宣布造车之后,小米集团股价一度涨幅超过12%,当天收盘市值增长500亿港元。这说明市场很看好小米造车。对于造车,雷军直言,他和小米已经做过充分调研,并且首期投资便为100亿元,未来十年预计将投入100亿美元。虽然较之国内不少造车新势力起步阶段的缺钱卡脖子,但仍有不少人质疑, 起步略晚的小米造车,首期100亿元的投入能够支撑其走高端、做智能化研发、攻克新造车核心技术吗

更何况,100亿元对于如今的造车领域来说已经不算多了,一直被诟病吝啬研发投入的蔚来在2020年的支出便高达24.9亿元,今年更是预计超过50亿元,这还不算蔚来在过去三年投向工厂硬件、三电系统开发、换电站以及市场体系服务体系等的支出。要知道,过去三年蔚来净亏损高达376亿元,而且这些亏损的钱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壁垒。在这个马太效应明显的赛道,后入者小米如何形成差异化优势,生产出有小米特色“杀手锏”的成型车,将考验雷军的智慧。

造车可能会让小米跻身万亿市值俱乐部,也可能会因为巨大的资金投入将小米拖入深渊 。小米虽然外表家大业大,但因为整体的市盈率不高,所以造就了小米在品牌经营方面也极其讲究性价比。

但在竞争高度激烈的 汽车 市场, 小米很难***性价比奇迹 。现在的电动车市场呈现两头开花的局面,以特斯拉、比亚迪和蔚小理为代表的20万以上的高端化路线,和以五菱宏光MINIEV为首的10万以内的低端化路线。三年后,小米 汽车 量产后将切入哪个市场呢,保持性价比势必就不会往高端上走,往低端,以五菱积累了十多年的品牌、市场优势就连特斯拉也很难在销量上讨到便宜,更何况小米。况且,加上自动驾驶等核心组件,要维持性价比的品牌形象,只能往竞争最为激烈的10万-20万区间去靠,这意味着 小米迎头相撞的不仅仅是未来可能下探至这一区间的特斯拉,更是一群对电动车分外眼红的燃油车企

小米 汽车

在没有完全革命性续航突破比如半小时充1000公里之前,和完爆其他对手的产品力, 小米 汽车 这个“新来的”可能会惨遭蹂躏 。造车已经到了一个泾渭分明的阶段,新能源和自动驾驶,虽然在物理基础上有重叠,但是这两条路已经不是同一个层面上的不同方向,而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进化方向。也就是说,新能源本身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标配,自动驾驶才是真正角逐的方向。

而小米现在入局,就意味着先要追平新能源 汽车 业态的平均水平,还要追赶自动驾驶。迄今为止,作为手机行业顶流的Apple虽然屡屡传出造车的消息,但真正落地的产品依然虚无缥缈,苹果的战略布局不可谓不早,供应链整合能力也不可谓不强,但在产品兑现上的迟疑,就说明这件事并不简单。伴随着特斯拉在价格方面即将洞穿20万以内的趋势愈加明显,小米要保持性价比的惯性无异于难上加难。

世界第二,只是出货量的排名,对这一点,要保持足够的清醒。 随着竞争的升级,技术实力储备的短板,会暴露的越加明显,追赶也会变得越来越吃力 。小米和雷军没必要再去盘点自己过往的选择和梦想了,重要的是看清当下,解决问题。

标签: #小米

上一篇汽车冷凝器在哪里清洗_汽车冷凝器内部怎么清洗视频

下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新一篇了